春秋末年的越国是一个小国,但越王勾践的名字千百年来却家喻户晓;在明代传奇《浣纱记》中,梁辰鱼塑造了一位忍耻含辱、卧薪尝胆、亲贤爱民、复兴国家的帝王形象。
越国地处东南沿海,西扼楚,北连吴,在强国的威胁下求生存。特别是吴越关系一直比较紧张;勾践即位之初,吴国就曾发兵攻打越国。在槜李之战中,吴主阖闾中箭受伤,回国后一命呜呼。越国虽然侥幸取胜,但因此招来了一场更大的灾难。不久,吴国嗣主夫差亲率十万大军伐越雪耻,在夫椒大败越军,把勾践君臣围困在会稽。眼见“二千年之社稷尽被凌夷,数十世之封疆皆为蹂践”,勾践迫不得已,忍耻向吴求和,情愿携妻室、率陪臣,亲赴吴国,身自为臣,妻请为妾,作使令之役,为洒扫之徒。尸禄保位、好色贪财的吴国太宰伯嚭收受了越国的贿赂;在他的影响下,夫差同意了越国的求和。
勾践把国家大事托付给下大夫文种以后,就带着夫人和上大夫范蠡来到了吴国。君臣三人,没身为官奴,牧马于石室,开始了不知尽头的囚奴生活。勾践曾为之痛苦、悲伤过: “我也是一国王,平生性气刚,羁囚到此,一旦身名丧,扮做佣奴,替人牧养。”但他却不绝望。他虽感归期遥远、渺茫,但坚信那一天必定会来到。他与夫人、范蠡始终保持着原来的礼仪:他坐着的时候,夫人就端端正正地坐在右边,而范蠡则恭恭敬敬地站在左旁。对此,吴王夫差也不禁发出赞叹: “彼勾践不过一小国之君,夫人不过一裙钗之女,范蠡不过一草莽之士。当此流离困苦之际,不失君臣夫妇之仪。”可惜夫差过于自信,又太愚蠢,居然丝毫也未觉察勾践的志向,他更不知道勾践貌似孝顺,暗中却在想方设法寻找返国的机会。伯嚭派人来看望勾践,勾践就托来人转达: “多拜上太宰,若放勾践重归故乡,生当平分越国,死当结草衔环。”夫差患病,勾践去探问。为了获得吴王的同情和宽宥,范蠡劝勾践“当求其粪而尝之”。勾践虽觉尝粪“臭恶难当,卑污可耻”,但归国心切,他还是这样去做了。在吴王面前,勾践夫妇口称“吮疸含血,乃臣子当为之事”,一个尝粪,一个捧药,其关心之切、孝顺之极,有甚于夫差的夫人与儿子。夫差当然十分高兴: “越王弃其土地,千里来归,献其货财,身为奴婢,是其忠也;寡人有疾,亲为尝粪,略无怨恨之意,反多孝顺之情,是其仁也。”遂许诺自己病愈之后,即送勾践返回越国。
在吴国羁囚三年, “受尽千辛并万苦,地狱人间”,勾践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国家。他立志振兴越国、报仇雪耻: “自今以往,劳体焦心,旦夕不懈。目卧则薰之以蓼,足冷则浸之以冰;冬寒则抱冰而坐 夏热则握火而居。积薪于室,向夜卧于其上;悬胆于户,出入尝之于口。令人立于宫门,经过之时,必扬言曰:‘勾践!汝忘会稽之耻乎?汝忘养马之苦乎?汝忘尝粪之羞乎?’心心念之,要复大仇。”他在范蠡等人的辅佐之下,整顿内政,努力生产,奖励生育,加紧备战。他还用文种之计,送美人西施与夫差,诱其恋酒迷花,去贤用佞;又厚事吴国,耗其财力,使吴国日渐民穷财尽。经过十年苦心经营,越国兵强粮足,上下同仇敌忾,斗志旺盛。而吴主夫差却忙于称霸,不知防越之策,反兴伐齐之师。勾践遂趁虚而入,统领大军攻进吴国国都姑苏,虏杀了吴国太子,初试锋芒。待夫差率师远道赶回,吴国已经大伤元气。又经过十年,在作了充分准备之后,勾践再次领兵大规模地进攻吴国,一举灭了吴国,报了宿仇。
《浣纱记》向我们展示了勾践复仇雪耻的全过程,剧作者在肯定勾践含辱忍耻、卧薪尝胆的同时,高度赞扬了越王知贤善任、从谏如流、体恤民情、与民同乐的精神。每当危难关头,勾践总是主动征求大夫们的意见,认真听取他们的分析,虑心采纳他们的建议。当夫差来复槜李之耻时,文种曾主张“宜决战以图存”,结果越军大败,退守会稽。这时,范蠡提出: “一面坚壁清野,老彼戎师;一面遣使修词,求其和好。”勾践虽感向吴求和“兀的不羞杀人也”,但在行成与决战之间权衡再三后,他最后还是决定采纳范蠡的意见: “想今要策,还是行成。”因为他知道,议和是唯一的生路。只有以屈辱求生存,才能争取机会,东山再起,报仇雪耻。在去吴国服役之前,勾践又召集大臣商议,结果, “达于机微,习于困苦”的范蠡陪随越王夫妇去吴国,而“忠而善谋、民乐为用”的文种遂留在国内主持大政。范、文两大夫各得其宜,用他们的才智,为勾践重返越国铺平了道路。
正由于勾践善于推诚纳谏,范蠡、文种等人也就悉心相佐。 文种进“九术”之谋,范蠡甚至献出了自己的未婚妻西施,让她去吴国诱惑夫差。越国君臣上下就是这样同心同德,为勾践复国雪耻奠定了基础。勾践曾感叹道: “若得诸大夫如此,则患难相保,宗社奠安。诸大夫无主而有主,寡人无国而有国也。”归国后,勾践报仇心切,急于伐吴,范蠡与文种就谏劝他耐心等待时机的到来,而一旦时机成熟,他们就启奏勾践当机立断,进攻吴国。吴越相争,在两国国君任人纳谏这一点上,已经分出了输赢。
勾践高明于夫差之处,还在于能够意识到“人民之助”的重要性。要发展生产,就得增加劳动力;要扩军备战,也得添补战斗员,因此,勾践在国内大力奖励生育。但是,光是人多仍然是不行的,还得让他们肯为国家出力、拚命,所以,勾践更注意救贫济苦,与百姓同甘共苦,来争取百姓对自己的支持 在起兵灭吴之前,勾践不仅斩死囚以殉军,严肃军纪,而且下令让军中“有亲老无昆弟奉养者”归家养亲、 “有兄弟四五人同在此者”留一人在家奉继宗祀、 “有疲癃残疾者”暂离军伍,待病愈后归队。因此,越国百姓闻勾践受辱之事,皆义形于色,都乐于为勾践效命,他们都像西施一样“誓当粉身碎骨,以报恩义”。士气如此旺盛的越军,去攻打众叛亲离、土崩瓦解的吴国,其势当然就如摧枯拉朽一般了。
元曲家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中说: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在古代,任何一个国家的兴亡、朝代的更替,给广大百姓带来的都永远是灾难和痛苦。吴越相争也如此。越王勾践的胜利,他向吴国复仇雪耻的成功,不仅对吴国百姓,而且对越国百姓,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巨大的牺牲。尽管如此, 《浣纱记》所塑造的勾践形象,却仍然博得人民群众的同情和好感,其原因就在于:勾践身上,体现了人们的某些品质,那就是忍辱负重、自强不息、不畏困苦、敢于斗争;同时,在勾践身上,更寄托着人们的美好理想,人民拥护、爱戴那些亲贤远佞、立志图强、体恤下情、与民同甘共苦的领袖。 《浣纱记》的魅力大概也就在于此吧。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