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选取切合于表现作品主题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材料。
生活中搜集的素材,是零星的原始材料,是写作的直接准备,不是全部准备。在一定的创作意图指导下,对大量素材进行择取筛选是极其重要的。魏巍在创作《谁是最可爱的人》之前,搜集了大量志愿军战士的英雄事迹,但写进作品的只有3件,文章的感染力却远胜于作者选用了20多件材料写成的同类作品《自豪吧,祖国》。因此,文艺创作必须从众多的生活素材中进行精心的挑选,以便能准确、生动地表现主题,刻画人物。
选材有四个原则:
要围绕主题。材料为主题服务,必须根据主题需要,决定材料的取舍。解放战争中,毛泽东写《将革命进行到底》这篇社论,在文中引用《伊索寓言》中《农夫和蛇》的故事,告诫中国人民要接受农夫的教训,除恶务尽,将革命进行到底,“决不怜惜蛇一样的恶人”。借材料本身的讽喻意义,有力地突现了主题。
要选择典型。要注意选择能深刻揭示事物本质、具有广泛代表性和巨大说服力的材料。清朝彭绩曾作《亡妻龚氏墓志铭》一文,其中写道:“嫁十年,年三十,以疾卒。诸姑兄弟哭之,感动邻人!于是彭绩得知柴米价;持门户,不能专精读书;期年,发数茎白矣。”这段文字仅用了3个小材料,一是彭绩开始知道了柴米价钱;二是再不能专心读书;三是一年头发就白了好多。明写妻死后日常生活中的细微变化,暗写龚氏生前操持家务、支撑门户、贤惠能干的实况。充分显示了彭绩独身生活的艰辛,亡妻龚氏生存的价值,抚事思人,寄托了作者难言的哀痛,加深了对亡妻的忆念。材料虽小,却能以少胜多,以一当十。
材料要真实、准确。选真实、准确的材料在很大意义上就是选熟悉的材料。原先熟悉的材料易于达到真实、准确;原来不熟悉的材料可以而且必须通过各种途径熟悉起来,以达到真实、准确。
要注意新颖、生动。新颖,笼统讲就是不陈旧。用老材料表现新思想,这是用意新颖;用新材料表现常见的思想内容,这是使用材料新颖。前者如曹靖华的散文《忆当年,穿着细事且莫等闲看》,在衣着服饰上写出了新意,借衣着小事控诉旧中国的鹰犬遍地、世态炎凉;后者象夏衍的《野草》,作者说世界上种子力量最大,举了个意想不到的例子:发芽的种子可以把一切机械力所不能分开的骨骼完整地分开。新颖和生动关系密切。新颖的材料,很可能是生动的,但未必全是生动的;生动的材料,必定具有某种程度上的新颖,而正确的是选取既新颖又生动的材料。
此外,选材还应照顾读者的特点。比如,表现同样主题的作品,给成人看和给孩子看,选取的材料应有所区别,不能划一对待。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