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郎伟
短篇小说。作者陈世旭。小说原载《十月》1987年第4期。这是一篇描写大学生活的作品。中文系教师职称评定迟迟不能结束,作为系学术委员会主任的骞先生十分为难。难题的症结在范正宇、姚长安、肖牧夫三人身上。除去无可争辩的教师外,剩下的副教授指标只有两名,而有希望享有指标的却有三个人。范、姚、肖三人都是骞先生嫡出的门生,而恰恰如此,他就更难举措。范正宇五十年代末本校毕业,随后留校任教近三十年,在古典文学教研室,论资历,除了骞先生这样的元老,就数他这一拨了。八二年那次评职称,跟他同辈的差不多都评上了副教授,他却卡在讲师这一档。这一次要再上不去,就很难说得过去了。倘若从感情上说,骞先生最倾向的是姚长安。他们之间好像有一种天生的缘分。骞先生夫妇有洁癖,而姚长安在卫生上的讲究却有过之而无不及。姚长安性格孤僻,做学问却十分用功,扎实。他口头表达不行,多么美妙的文章到了他嘴里,都变得味同嚼蜡。他跟肖牧夫同讲古代文学史,肖牧夫上课课堂由小到大,一换再换;姚长安由大到小,最后几乎难以为继。骞先生思来想去,难以定夺,只好将希望寄托在明天系里的学术报告会上,希望通过三人的登台亮相来促使系里做最后的决定。下一天上午,范正宇忽然收到出版社的信,告知他那本《庄子美学思想浅探》已决定正式发稿。他本想在今天下午的报告会上提纲挈领地向与会者宣读这份书稿的,现在有了正式出版的机会,为节省时间只好免读了,由主持人骞先生说明一下就行了。骞先生喊了两遍姚长安的名字,他才站起来。姚长安走上讲台,神情紧张,结结巴巴。坐在台下的范正宇使劲给他打手势,让他沉住气。姚长安镇定了一下,居然不看讲稿,倒背如流,口若悬河,举座惊叹。突然,侃侃而谈的姚长安竟大张着嘴说不出话来,脸上呈抽搐状。手忙脚乱的人们赶紧把他扶出教室。姚长安中风了。肖牧夫最后一个登上讲台,他大幅度挥动手臂,旁征博引,雄辩滔滔。但听众反应冷淡,不再有以前的喝彩和欢呼。骞先生惦着中风的姚长安中途退场,跟着,几个老教授也走出教室,肖牧夫第一次碰到如此尴尬的局面,他坚决地把课讲完。姚长安中风住院,第二天溘然长逝,临终前,校长告诉他:学校已决定把他的职称定为副教授。肖牧夫因为无力竞争,考托福去了美国。范正宇得到姚长安死讯,喝得酩酊大醉。骞先生夜晚与老伴散步时仿佛看到年轻时载他到这所学院来的那辆马车再次向自己驶来。老了,年过七十而以居位,譬犹钟鸣漏尽而夜行不休,是罪人也。骞先生忽然记起《三国志》。我们可以将这篇作品看做是一篇“问题小说”。小说的故事很简单,中文系三个都该评副教授的老师面临二个给定名额,毫无疑问,必有一人要被“牺牲”。但读者未曾想到,当真有一人栽倒在讲台之上,中风之后溘然长逝。小说写来哀婉沉痛,于故事的叙述中交织历史与现实的创伤与磨难,于略显郁悒的氛围中呈现知识分子心灵的漫漫长途。小说用语典雅,颇带书卷气,可见作者艺术上的新追求。这篇小说荣获1987——1988年度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