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雅《蔡文姬》当代文学作品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 宣雅

五幕历史话剧。作者郭沫若。最初发表于《收获》1959年第2期。在这部话剧中,作者用“自己的心血和生命”塑造了汉代著名爱国女诗人蔡文姬的艺术形象。她外表美丽、端庄,内心饱经战乱的创伤,既有母亲的温柔情怀,又有爱国诗人的抱负与刚强。蔡文姬归汉是贯穿全剧的中心事件。戏一开始就把蔡文姬置于母爱与爱国的冲突之中。蔡文姬独处匈奴十二年,时时想念祖国。汉使的突然出现,又使她陷入巨大的痛苦之中,她强烈地希望回去,又舍不下一双儿女,决然不回去而又爱着祖国。由于抛夫别子、生离死别的痛苦,使她归汉的狂喜心情顿时变得“肝肠搅碎”。剧作展现了蔡文姬留与去的内心感情冲突,最终还是为继承父业、重振建安文化的报国之心,使她逐渐从个人的情网中解脱出来,毅然只身归汉。回到邺下之后,由于蔡文姬的坚强刚正的性格和出众的才华,使爱惜人才的曹操极为重视,迎来了“重睹芳华”的结局。该剧戏剧冲突展开的过程,也是蔡文姬爱国主义精神步步净化、升华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在大喜大悲、大起大落、大开大合的冲突中完成的,是一部由心理因素构成冲突的戏,这个过程写得曲折真实感人。蔡文姬这一爱国诗人的形象,在回环往复的戏剧冲突中逐渐站立起来。该剧第一次在舞台上提出为曹操翻案。作者根据史料,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塑造了完全不同于以往舞台上的“白脸奸臣”的新的曹操形象:博学多才,平易近人;广开言路,爱惜人才;暴怒专断又光明磊落;既有威可畏,又诙谐风流,是一位有英雄风度的可爱的人物。该剧用诗的激情引起联想,用诗化的语言提炼情节,刻画人物,创造意境。“胡笳十八拍”出现在剧情发展的重要当口,把蔡文姬的性格步步引入诗的佳境,故事情节也充满诗意,使蔡文姬丰富、缠绵的内心情感得到恰当的表现。但该剧中曹操的形象还缺乏立体感,语言过分现代化、理想化。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