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守英《美食家》当代文学作品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 庞守英

中篇小说。作者陆文夫。原载《收获》1983年第1期,后收入《1983——1984全国优秀中篇小说评选获奖作品集》(作家出版社1986年1月第1版)以及《陆文夫集》(海峡文艺出版社1986年9月第1版)。作品围绕着一个“吃”字,展示了高小庭从青少年到壮年的生活历程。朱自冶是个房屋资本家,靠房租生活,他一生好吃,别无他长。高小庭在高中读书的时候,就给他当了跑街的,忍气吞声地从他手中接过钞票,为他采买小吃。带着对朱自冶的愤恨,高小庭参加了革命。解放后,又抱着“再也不能让朱自冶他们那种糜烂的寄生虫式的生活延续下去”的决心,回到苏州,到一个名菜馆当了经理。高小庭看不惯那种趾高气扬和大吃大喝的行为,发动了“饭店革

命”,从店面装饰到店堂款式,特别对菜单内容,统统大众化。“革命”的结果并没有受到劳动大众的欢迎,老师傅纷纷起来反对,顾客意见一大堆。过去常来光顾的朱自冶对饭店失去了兴趣,隐居一座石库门里,与烧得一手好菜的孔碧霞结了婚。生活困难时期,高小庭搞到一车南瓜,朱自冶央求分给他一点,他竟由南瓜念出一大篇吃经。万万没有想到,“文革”之中,好吃的朱自冶与反好吃的高小庭居然站到一起,在居民委员会的门口请罪。高小庭与全家下放到农村九年,回来后官复原职——饭店经理,这时他已深深懂得了吃饭的意义,踏踏实实地真正地经营起名菜馆。朱自冶却当上了烹饪学学会会长,举办了一席豪华的庆祝家宴,正式被冠以“美食家”的称呼。高小庭的生活经历,是我国政治经济生活的一个缩影,尤其是“饭店革命”,映照出我国几十年经济工作的失误。朱自冶的形象,为剥削阶级阵营的旧人物添了一个新典型,使人们认识到寄生生活的腐败土壤会滋生出多么奇怪无用的人物。作品对美食家略有不恭之意,“非厌饫之所致,实乃悠悠寸心,亦或是杞人忧天”(陆文夫语)。作者以丰厚的民俗知识,展现了一个别具艺术魅力的美食世界,使作品不仅具有民俗的美学意义,也体现出可贵的文化意识,把吃的文化保存在文学作品之中。作品的语言含蓄、幽默,富于哲理,并带有浓郁的苏州地方色彩。作品被评为1983—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小说曾被改编为同名影片。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