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姜岚
抒情长诗。作者骆耕野。发表于《上海文学》1982年第8期,又见《诗刊》1982年第12期。列车在秦岭中的隧道与空谷之间穿行,洞中的黑暗与洞外的光明交替出现。黑暗吞没了站牌、野花、溪涧、车窗框成的山水图、号旗的绿翅膀和山岚,而在光明中,这一切又昭然可见。这是旅客普遍的心理感受,而这种感受在这首诗中却被赋予了社会心理的内容。列车在黑暗与光明之间穿行,怎能不使人想起那“迷乱的岁月/同伴们灵魂的深渊,/多臂的风扇/急躁地挥动着 挥动着/驱不散梦魇似的担忧和预感/隧道里/车轮和铁轨/碰撞出刺耳的忧烦”。车在前行,思绪在飞驰,有追忆被隧道幽闭的年代,胸脯被挤窄的痛苦,也有展望前景,“让思想/像扇形的道路/自由地伸向八百里秦川”的欢乐。历史离开了前进的车轮,现实向列车靠近,理想在远方延伸,现实和理想之间有如地平线一样辽远。但是,只要列车不停滞,理想总会变为现实,因为,理想与现实之间“铁路旋升着/一层层的桥梁”。尽管前进中难免有死灭与新生,邪恶与正义的斗争,难免希望和失望对旅客的交替折磨,但应当坚信:“既然没有一条重复的隧道/就绝没有一次重复的黑暗。”这是诗人对民族历史命运的深刻理解。我们的民族就是在漫长的隧道和短暂的空谷之间,交织着黑暗与光明、痛苦与欢乐、希望和失望,艰难而悲壮地前进的。诗歌每一节都是以“黑色的,白色的 时间/蜿蜒着 蜿蜒”开头的,这样强调了我们民族从历史到未来经历的时间之漫长,路途之遥远,困难之繁多,从而突出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顽强前进的伟大精神。诗歌将细致生动的描写与深刻的思想相结合,达到了情、景、理的统一。贴切而形象的比喻,也增强了诗的表达效果和艺术感染力。如“隧道 像黑洞洞的网口”;破碎了的蓝天“像进裂的蓝玻璃/像惊飞的鸽群 哀鸣四散”。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