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晓文
中篇小说。作者张笑天。发表于《新苑》1982年第2期。作品歌颂了人性和人道主义的力量。申公秋是黄伯韬兵团的中将军长,淮海战役中腿部受伤,弥留之际被凤凰庄的农村妇女杜玉凤救起,在她家的地瓜窖里养伤。杜玉凤家里还有一名十八岁的解放军女兵苏岩在养伤。她发现了地窖中的申公秋。就在两人拔枪相向的时候,杜玉凤进来为阻止两人的争斗中弹受伤。申公秋从小受到的是“政治不讲良心与道德,军人不讲友爱与怜悯”的教育,可此刻在杜玉凤面前动摇了。他没有借机逃跑,而是束手就擒。1968年,特赦战犯申公秋又被押回凤凰庄接受劳动改造,还是住在杜玉凤家,恰巧地委书记苏岩受到冲击也住在这里。申公秋想同苏岩沟通心理,杜玉凤也从中劝解,可是苏岩坚决拒绝了。在苏岩困难的时候,申公秋暗中帮助了她。看管黑帮的女红卫兵司令刘四新将被提拔时,因上级查明她的生身父亲就是申公秋而告吹。杜玉凤认为人性可以溶解人世间的一切冤仇,劝申公秋去安慰女儿。刘四新却拒认父亲,绝望自杀。在清队运动时,上级派人来到凤凰庄审问申公秋,并设圈套让杜玉凤承认她是这里地下国民党的后台。杜玉凤舍身保护受伤的申公秋免遭揪斗而被县群专抓去。申公秋深感内疚,不惜伪造日记说自己是长期潜伏的军统特务来开脱杜玉凤,偿还了心灵上的债务。1976年,苏岩恢复工作,她的儿子孙垣因参加“四·五”运动受到追捕,又是杜玉凤掩护了他。杜玉凤在遭到逮捕时,委托申公秋照顾孙垣。申公秋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到秋天苏岩来接孙垣,看到申公秋,她在心里埋藏得太深的人性终于复苏了。他们一起赶去看望重病的杜玉凤。杜玉凤交给他们一颗从她身上取出的弹头,希望他们永远化干戈为玉帛,而后溘然长逝。作品在80年代初,较早地举起了人性和人道主义的大旗,表现出作家的现代意识。作品引起一些评论家的争鸣,有人认为作者“在人性问题上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宣扬超阶级的人类之爱”;有人认为作品是对“把我们的社会看成是异化的、非人性的、非人道的社会理论的图解”。而作者则认为,人性、人道主义并不是资产阶级特有的东西,它与“我们现在提倡精神文明、五讲四美是出于同一目的”的。作品采用申公秋在平反后回凤凰庄探望路上的回忆的方式结构全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作品抒情性强,兼有哲理意味。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