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牛运清
九场话剧。作者沈西蒙(执笔)、漠雁、吕兴臣。最初发表于《剧本》1963年第2期。中国戏剧出版社1964年出版。收入《中国话剧选》(四)(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8月第一版)。剧本取材于“南京路上好八连”身居闹市,一尘不染的先进事迹,描写的是1949年5月至1950年10月中国革命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这一历史转折时期的生活缩影。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把颠覆人民政权的希望寄托在共产党的和平演变上,他们扬言“让共产党红的进来”,“叫他趴在南京路上,发霉、变黑、烂掉”。但是,战斗在十里洋场的一支解放军英雄连队,严明党风军纪,发扬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优良传统,“拒腐蚀,永不沾”,顶住了资产阶级“香风”的袭击,粉碎了国内外敌人的阴谋,捍卫了新生的革命政权,受到人民的爱戴与拥护。老舍看过演出后曾指出,这个剧提出了一个重大问题,即胜利之后如何对待生活,是继续发扬革命传统,坚持奋斗呢,还是贪图享乐,逐渐腐化呢(《看了一出好戏》)?剧本在题材开拓和艺术构思上有新的尝试。它写的是军事生活,但描绘的不是攻城夺地的拚搏场景,而是和平建设时期部队所面临的一场特殊战斗,即在改造、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实现部队的自我完善。它突破了军营生活的狭小圈子,把部队生活与广阔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把外部世界风云变化与战士内心世界的波动联系起来,开阔了军事文学创作的视野。在结构上,它以部队内部思想斗争为主线、实线,以敌我斗争为副线、虚线,虚实相间,错落有致,通过一些平凡的日常生活和人物之间的特定关系,构成尖锐的戏剧冲突,产生强烈的喜剧效果。剧本风格清新,充满革命激情和生活情趣,语言生活化、性格化,基本达到“谁说的话像谁”。作者运用典型细节和写意手法,通过一条扁担、一双布袜、一个针线包、一封信、一束花、一笔钱、一件衬衣,揭示人物精神世界,推动剧情发展,成功地塑造了鲁大成、赵大大、洪满堂、陈喜、春妮等一系列栩栩生辉的人物形象。尤其是春妮的形象,着墨不多,却光彩照人。周恩来、陈毅、叶剑英看过演出后,表示赞许。一些剧评家视之为写得好、演得好的优秀剧目。该剧于1964年获优秀话剧创作奖,并被改编成同名影片。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