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宜君《格斯尔传》当代文学作品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 孙宜君

蒙古族英雄史诗。它最早脱胎于藏族史诗《格萨尔传》,两部史诗的主要人物基本相同,故事情节亦颇多类似之处。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长期流传中,它们各自具备了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形成了两部独立的作品。《格斯尔传》从民间口头创作到定型的书面文学,经历了几个世纪的漫长过程,大约到明清以后才以各种手抄本和木刻本广为流传,遍及内蒙古、青海、新疆及蒙古人民共和国和苏联布利亚特自治共和国等蒙古族聚居区。《格斯尔传》描写的是玉皇大帝次子格斯尔降生人间为民消灾除害的业绩。格斯尔大显神通,消灭了破坏牧场的鼹鼠精、抽食婴儿舌头的魔鬼喇嘛和称雄北方的黑斑魔虎,接着又施展法术把沙漠改造成肥沃的草原,使荒凉贫瘠的故乡变为人畜两旺的人间乐园。他成为国王之后,对内推行造福百姓的仁政,对外发展与友好部落和国家的睦邻关系。他协助契丹国王整顿朝政,粉碎了一切敌人的寻衅进犯。此后,他又经历了各种磨难,战胜图谋不轨的仇敌,终于迎来了部落的持久和平和幸福。主人公格斯尔体现了广大农牧民要求征服自然力和社会恶势力的愿望和理想,是古代人民智慧和力量的化身。史诗除格斯尔外,还成功地塑造了几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如善良贤淑的妃子阿化高娃,忠勇的大将哲萨,容貌娇艳而见异思迁的茹格慕高娃,贪婪狡黠愚蠢可笑的叛徒楚通等。《格斯尔传》以巨大的艺术概括力描绘了古代社会,富于草原气息和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它的结构宏伟缜密。每章包括一个完整的故事,但各章间又保持较密切的联系,具有说唱文艺的特点。故事情节打破了一般古典诗史单一化的程式,较为繁富曲折。紧张热烈的战斗场面和抒情描绘交相辉映,具有特殊的艺术魅力。它兼有民间口语的生动形象和书面语言精练隽永的特色,含蕴着内在的节奏和韵律,适于朗诵。史诗大量吸收了神话传说、民间俗谚、祝词赞词、咒语格,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等表现手法,呈现雄浑瑰丽、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这部史诗在流传过程中,因受到了佛教的熏染,所以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中也搀杂着许多因果报应观念和佛陀济世的迷信。几个世纪以来,中国各民族学者对这部史诗的性质、人物和产生年代作过许多考证和探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计划大规模地展开了搜集、整理、翻译和研究工作。196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桑杰扎布翻译的汉译本《格斯尔传》;作家出版社1959年出版了安柯钦夫翻译的《英雄格斯尔可汗》。这部史诗很早就流传到国外,先后被译成俄、英、法、德、日、印地等各种文字出版,受到了国际上普遍称赞,被认作东方史诗的代表性作品。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