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言善辩的公孙龙与《公孙龙子》·《公孙龙子》中的逻辑故事·孔穿无言》注释|译文
龙与孔穿①会赵平原君家。
穿曰:“素闻先生高谊②,愿为弟子久;但不取先生以白马为非马耳。请去此术③,则穿请为弟子。”
龙曰:“先生之言悖!龙之所以为名者,乃以白马之论尔。今使龙去之,则无以教焉。且欲师之者,以智与学不如也。今使龙去之,此先教而后师之也。先教而后师之者,悖。且白马非马,乃仲尼之所取。龙闻楚王张繁弱④之弓,载忘归⑤之矣,以射蛟兕于云梦⑥之圃。而丧其弓,左右请求之,王曰:‘止!楚王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仲尼闻之曰:‘楚王仁义而未遂⑦也。亦曰人亡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若此,仲尼异⑧楚人于所谓人。夫是⑨仲尼异楚人于所谓人,而非龙异白马于所谓马,悖。先生修儒术,而非仲尼之所取;欲学,而使龙去所教,则虽百龙,固不能当⑩前矣。”孔穿无以应焉。(《公孙龙子·迹府》)
【注释】①孔穿:孔子的六世孙。②高谊:高深的义理。③术:思想、学说。④繁弱:一种良弓的名字。⑤忘归:一种箭的名字。⑥云梦:猎场名。⑦遂:竟、终、到底。⑧异:区别。⑨是:肯定。⑩当:担当、担任。
【译文】公孙龙和孔穿在赵国的平原君家里相遇。孔穿对公孙龙说:“向来听说先生懂得高深的义理,早就愿为弟子,只是不能采纳先生的白马不是马的学说!请你放弃这个说法,我就请求做你的弟子。”公孙龙对孔穿说:“先生的话错了。我之所以出名,就是由于白马的学说。现在要我放弃它,就没有什么可教的了。而且想拜人家为师的人,总是因为智力和学术不如人家吧;现在你要我放弃自己的学说,这是你先来教我,而后才拜我为师。先来教我,而后再拜我为师,这是错误的。况且白马非马的说法,也是孔子所赞同的。我听说当年楚王曾经张开‘繁弱’弓,装上‘忘归’箭,在云梦的场圃打猎,射蛟龙猛虎。他把弓弄丢了。随从们请求去找。楚王说:‘不用了。楚国的大王丢了弓,楚国人拾了去,又何必寻找呢?’孔子听到了说:‘楚王的仁义还不彻底。他应该说人丢了弓、人拾了去就是了,何必要说楚国人呢!’照这样说,孔子是把楚人和所谓的人区别开来的。人们肯定仲尼把楚人和所谓的人区别开来的说法,却否定我把白马与所谓的马区别开来的说法,这是错误的。先生遵奉儒家的学术,却反对仲尼所赞同的观点;想要跟我学习,又叫我放弃所要教的东西。这样即使有一百个我这样的人,也根本不能前去担任你的老师啊!”孔穿无法回答。
【评说】在此,公孙龙援引孔子的观点,来说明区分“白马”与“马”是正确的。孔子批评楚王的仁义还不够彻底,因为楚王想到的只是楚国人遗弓,楚人得之。而孔子将“楚人”这一概念去掉国籍这个属性而变成了“人”,用逻辑的术语表达,就是减少了“楚人”的内涵,得到了一个外延较大的概念“人”。这就清楚地说明了“人”与“楚人”是属种(包含)关系。公孙龙援引孔子的话而举一反三,说明了“马”和“白马”也是属种(包含)关系,因而对这两个概念不能一视同仁。
在这则论辩中,公孙龙同时还指出了孔穿思维中好几个自相矛盾的地方:1.你孔穿既要向我学习,又要我放弃我所能教的东西,这是自相矛盾的。2.向别人学习,是因为自己的智慧和学问不如别人才向别人请教的,而你孔穿却在教我放弃我所具有的东西。向别人学习却又先教别人,这也是自相矛盾的。3.孔子曾“异‘楚人’于所谓‘人’”,按同一事理,我的“异‘白马’于所谓‘马’”同于孔子的“异‘楚人’于所谓‘人’”。两个相同的论题,你孔穿肯定一个,否定一个,这又是自相矛盾的。公孙龙的这番说理反驳,可谓思路清晰,言辞犀利,整个反驳过程有条不紊,充分体现了公孙龙娴熟的论辩技巧。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