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后人的“绿色账户”
孔令韬,地地道道的孔子第76代后人,一位毕业于上海大学历史专业的80后小伙,也是和垃圾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绿色账户”的创始人。所谓“绿色账户”其实就是一个类似银行存折大小的本子。不过,本子里记录的不是钱,而是实名记录着人们回收、交予废弃物的时间、地点,以及对应的积分。
上海从1996年就开始推广垃圾分类,2011年全市已设了近1000个小区试点,街边小巷也有分类垃圾桶,但成功的案例似乎不多。于是,一直对环保感兴趣的孔令韬就开始思考如何让早就喊着叫着的“垃圾分类”做到更彻底更成功。经过深思熟虑,孔令韬最终想到了建立“绿色账户”。其实早在2007年,当孔令韬还在读大三时,他就萌发了这个创业的想法。
“绿色账户”刚开始推广时,参与的人很少。孔令韬对每种垃圾规定了一个相应的积分,比如交给孔令韬一枚废弃的纽扣电池可以积30分,一个充电器积200分,一部坏手机积600分,然后人们可以根据积分的多少兑换不同的礼物,如布袋、纸巾等。有的人却认为把旧东西给孔令韬换积分兑礼物还不如直接卖给废品回收站来得划算。于是,孔令韬就和志愿者一遍遍地向居民宣传环保意识,电子产品放在粗糙的私人作坊里火烧,提取贵金属后,废弃材料被直接排放,会加重环境污染。
慢慢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垃圾和孔令韬换积分兑礼品,支持他的居民多了。为了提高群众的热情,孔令韬还寻求企业的赞助,购买更有价值的礼品。
孔令韬的家现在在普陀区一幢老公房的底楼里。两个房间加过道厅,除了必要的家具,房间大部分的功能就是容纳垃圾。一个箱子叠着一个箱子,成捆的旧报杂志可以临时当椅子坐,整盒的电子垃圾快堆到天花板。乍一看,简直就像一个废品仓库。随着垃圾的增多,储存就成了大问题。为此,他经常遭到家人和邻居的不理解。
孔令韬只是一时没有找到好的处理厂家,并没有想把自己的家变成一个废品仓库,才不得不暂时放在家里的。他说:“必须找能善待垃圾的人家,处理得不好,就是二次污染,所有人前期的努力,等于白费。”
整整忙活了一年,虽然他的绿色账户小有名气了,但是抛去企业的赞助,他的纯收入只有5000元。就算即使在上海工作的中专生也是不止这样的收入水平。孔令韬并没有想过放弃,而是继续寻找企业的赞助,发展他的“绿色账户”。
孔令韬计划将扩大“绿色账户”的涉及面,包括白领或企业的办公消耗物品详细使用情况,是否分类回收废弃物、水电使用情况和员工出差等。通过这些方面的计量,给出奖励。他还将会设计出“绿色账户”客户端软件。用户可以把软件安装到电脑或手机上,随时了解“绿色账户”的最新活动信息,查询最近的回收点,计算自己的垃圾分类会产生的具体收益等。
目前,“绿色账户”的使用者已经有2.5万人,约占上海常住人口的千分之一。孔令韬计划用3~5年的时间,让“绿色账户”的使用者达到上海常住人口的大约1%。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