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飞与中国无塑料袋第一村
陈飞是浙江省永嘉县渠口乡珠岸村人。2000年,陈飞注意到家乡菜市场旁边的鹅浦河上漂浮着无数废弃的一次性塑料袋。看到国家级风景名胜楠溪江畔千树万枝挂着的白色垃圾袋,他的心情异常沉重。“白色污染”如此疯狂地吞噬着我们的生存家园。从2000年他开始致力于环保宣传事业,凭借自己对环保的热情和毅力,奔波于浙江省乃至全国,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为了消除白色污染,他萌生了宣传“重提竹篮子买菜”的念头,并以个人身份在家乡珠岸村,创建了中国首个“无塑料袋村”。
陈飞通过调查了解到:通常塑料袋的主要成分是聚乙烯,是无毒的,虽然对环境有污染,但对人体健康不会造成大的危害;而一些惟利是图的小贩往往使用的是那些最便宜的、有毒的塑料袋,这对人们的健康可就有非常大的危害了。
怎样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重提菜篮子的重要性,然后自觉加入到环保行动中,成了陈飞重点思考的问题。2000年10月23日,陈飞第一次提着菜篮上菜市场做宣传,建议大家拎竹篮子买菜。有人拍手叫好,有人冷言冷语。不管态度如何,他知道,还是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鸣。陈飞感到光靠自己的力量恐怕是远远不够的,于是他想到了借助新闻媒体来扩大宣传力度。
2001年1月23日,陈飞提着自己的菜篮子来到永嘉报社,把自己写的一封读者来信送到了编辑手里。
第二天,一篇名为《一位普通市民的马年心愿——提着菜篮“走四方”》的报道就出现在了这张报纸上,上面有他的建议,还有一张提篮子买菜的照片。
陈飞把这份《永嘉报》看成是他的一张特殊通行证。之后,他就带着他的通行证,也带着他的“环保梦”,开始了他走遍全省11个地市的环保之旅。
他的第一站是温州。当时温州市民用塑料袋是为了快捷方便,没想到此物却成了“白色污染”的祸首。可以说,温州是一次性塑料袋的始作俑者。
陈飞想:如果温州人放弃塑料袋,重提菜篮子,意义将更重大。《温州日报》以《菜篮子回来吧!》为题进行了报道。在温州做宣传时,陈飞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白色污染触目惊心。不管有多大的困难,我也要尽公民之责,呼唤环保。”陈飞的言行引起了很多温州市民的关注。
在外面做环保宣传的这些天,陈飞开阔了眼界。2月5日,陈飞不顾春节前出行难的问题,专程来到丽水市。就在这一天,丽水府前菜场的部分商贩以提菜篮买菜不要钱的方式深表他们对重提菜篮的支持。正月初八,陈飞又提着菜篮子到他环保行的第三站金华中洋购物中心开展宣传活动。带着金华人民的共鸣,陈飞的信心更足了。陈飞又马不停蹄地提着菜篮子踏上了去杭州的路途。他了解到,前不久,北京市市长曾在一封致市民的公开信中提到使用菜篮子,而在上海、郑州等地,“重提菜篮子”的呼声也日益高涨。
他的儿子非常支持他的环保行动,还提出要给他设计一个用于宣传的绶带。完成金华、杭州之行,陈飞暂时回了一趟家,还特意开了一次家庭会议。不久,陈飞戴上一条写有“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绶带,开始了他的又一次征程。
3月4日,陈飞早早地起床,来到宁波时才11点左右,按照惯例,陈飞每到一地都会不顾疲劳地先直奔菜市场了解情况,然后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写一封读者来信送交一家报社。他先是匆匆去了一趟菜市场。然后决定去一趟宁波日报社,却被在同一幢大楼办公的《宁波晚报》的一位记者拦住了。在这位记者的陪同下,陈飞只好又来到一个菜市场。在这里他被热情的群众围了近半个小时。为了赶时间,在宁波匆匆宣传完毕,陈飞很快又踏上去舟山的旅程。《舟山日报》知道他要来,立刻派记者前去进行采访。下午4点,陈飞又乘车到杭州、嘉兴,算算这一天的行程竟然已经达到750千米。
陈飞之后又相继去了湖州、绍兴和台州。3月11日,他踏上了最后一站——衢州的征途,并于3月12日植树节这一天得以顺利归来,完成了他的马年走遍浙江省宣传环保的这个愿望。
在随后永嘉县召开“两会”期间,陈飞前去参与了人大旁听,继续宣传菜篮子回来的重要性,而且通过企业资助赠送给每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一只菜篮子。
在浙江成功宣传“重提菜篮子”后,陈飞带着菜篮子,身披红绶带,自费踏上了北上的路。
2003年11月,陈飞开始前往北京。他走遍各大报社、菜市场宣传环保,重提菜篮子。陈飞的举动引来无数游客围观、询问。一个从美国来中国学习中国文化的小伙子,第一次见到中国传统的竹篮子,感到非常好奇。更让他差异的是:不是在某个菜市场看到这种菜篮子,而是在著名的游览胜地长城。不错,陈飞正手挎竹编菜篮子,身上披着大红绶带,上面写着“马年菜篮子回来吧”,在长城上宣传环保。陈飞的信心更足了。
很快,《农民日报》《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北京晚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晚报》等各大报社相继采访报道陈飞。
2003年12月2日,陈飞来到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上海。他最先来到位于上海大沽路上的中凯农贸市场。他执意用竹菜篮盛装各类蔬菜的举动,首先引起了边上一位老大娘的注意。她见陈飞身披“羊年竹菜篮回来吧”的绶带,就向陈飞要了一只竹篮子,并一起加入到宣传环保的行列。在上海,陈飞先后去了70多个农贸市场做宣传。此事很快被《青年报》知晓,随即派记者采访并做了一篇题为《浙江农民上海推销竹菜篮》的图片报道。《解放日报》《东方快报》《新民晚报》《新闻晚报》都做了相关报道。
离开上海后,陈飞又去往武汉、南京、福州、广州等地,仅路费就花去了4万多元,他先后走遍了全国数十个城市,行程数万里,还向当地市民免费赠送数千只竹篮子。
陈飞的举动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2004年6月份,他以农民的身份被授予“浙江省绿色公益事业使者”称号;2005年2月,陈飞的家庭被授予温州市“绿色家庭”称号。浙江省副省长还亲自给他写了一封信,对他积极投身于绿色环保事业表示感谢和支持。在荣誉面前,陈飞觉得自己的责任更大了。
回到永嘉后,陈飞开始琢磨,能不能动员村民把珠岸村改造成我国第一个无塑料袋村。何不首先在老家开展一点实质性的活动,改变村民们的环保意识?
2005年2月,陈飞创建中国第一个无塑料袋村的建议得到全村村民大会的一致支持。这让他信心倍增。有的人提出问题:如果买菜忘了提竹篮怎么办?为此,陈飞给全村700多户人家都送了一个竹篮,还给村里每个菜摊、商铺各配备了10个竹篮,如果谁忘了带篮子就先免费租给他,并提醒下次还回来,而且每个竹篮都标有店铺的记号。他找到村里的一些肉铺老板,商量减少使用塑料袋的事。结果谈判出乎意料地顺利,这些老板都非常赞同陈飞的做法,答应以后不再使用塑料袋,而重新使用弃用多年的稻草绳。随后,他挨家挨户对村里的众多小店进行了宣传,让他们也加入这个创建活动。
同时,陈飞还专门设计制作了一些环保纸袋,分发给各个店主。一个纸袋成本在一毛钱左右,买纸袋的钱将由陈飞个人、村集体和各店主共同分担。
2005年5月16日,陈飞宣布“中国无塑料袋第一村”在珠岸村成功创建,并呼吁在全县进行推广。浙江省环保局、温州市环保局、永嘉县人民政府、渠口乡18个大队的主要领导来到珠岸村调研。
陈飞用他的实际行动向塑料袋宣战,并取得了成功。这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环境治理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