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色产业的先锋
众所周知,太阳是个宝,拥有巨大的能量。而太阳能因其清洁、普遍、能量大等优点受到很多国家的重视。在不可再生能源越来越紧缺的今天,寻找和发展新的可替代的绿色能源成为摆在各国面前的重要任务。
2001年1月,施正荣怀揣着“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彻底的能源解决方案”的梦想,带着技术和在澳洲挣得的40万美元薪水,开始回国创办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
施正荣师从“世界太阳能之父”马丁·格林教授,并且个人持有10多项太阳能电池技术的发明专利,而且是世界上首个攻克“如何将硅薄膜生长在玻璃上”的人。
施正荣把公司地址选择在江苏省无锡市。无锡市政府对他的太阳能电力公司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在2002年9月,他的第一条生产线开始投产运行,当施正荣看到他的杰作被一个一个生产出来的时候,心里感到有些自豪。要知道,这一下子将中国与国际光伏产业的差距缩短了十五年。但是,很快,问题就出来了。虽然他的产品性能非常优异,但是却很难卖出去。坚持了几个月后,跟随他的几位骨干也相继离开了。一个好的科学家,不见得一定也是个好的企业领导人。施正荣这才明白:企业要想发展,自己的理想要得以实现,还必须解决市场问题。
施正荣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他放下知识分子身段,从科技人向管理人转变,坚持市场观念,把好技术转化为好产品,依靠好的人才,再运用好的营销模式让产品有用武之地。
2004年,尚德产值翻了10倍,而且利润接近2000万美元。到了2005年年底,尚德电力共募集到8000万美元,成功在纽约交易所上市。尚德电力也成为中国大陆首家登陆纽交所的中国民营企业。
通过中华慈善总会,施正荣向中国青少年创意大赛组委会捐赠了200套太阳能光伏实验电站,用于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建设200个“中国青少年太阳能研究基地”,以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在绿色实验、科技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加强学生对太阳能光伏发电应用方面的认识和理解。
上市后一个月,施正荣成立了“施氏家族基金会”。这是现在国内唯一关注气候、环保、能源和全球变暖问题的非公募慈善基金会。
2005年12月,尚德电力第一座30兆瓦太阳能电池基地于中国洛阳正式投产。2006年4月,尚德电力与国家体育中心签约,成为北京奥运会主体育馆鸟巢主场馆唯一指定的太阳能光伏产品供应商。
短短几年,中国一跃成为光伏产业的最大生产国,从占全球总份额的7%提高到44%。正是在尚德电力的带动和刺激下,中国光伏业才能迅速崛起。
2008年3月,尚德电力对外宣布,将连续8年向韩国东洋制铁化学株式会社提供多晶硅,其合同金额为6.31亿美元。2008年4月,尚德电力一举成功打入日本市场,并收购日本最大的光伏组件制造商之一的MSK公司。2008年12月,尚德电力产能达到10亿瓦,一跃成为世界最大的晶硅组件制造商。
尽管在2009年上半年,全球光伏产值下降四成,但由于成本的优势,尚德电力在国内市场份额却上涨到40%。金融危机之后,尚德电力加快了国内市场布局。
2009年,尚德电力宣布将投资300亿元,与陕西省政府、青海省政府、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政府和四川省攀枝花市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拟在上述四省(区、市)开发总量为1800兆瓦的光伏并网发电项目。另外,尚德电力与中国华电集团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计划3年内在江苏、上海开发总量达500兆瓦的太阳能项目。之后,尚德电力与中国节能投资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准备在宁夏建设500兆瓦太阳能电站项目,预计总投资为80亿元。该项目建成后,将带动当地相关企业1万吨多晶硅的生产。
依据公司计划,到2015年,产量达到5000兆瓦,相当于10个中型火电站。公司希望在5年内,使太阳能电价降到每度电1元人民币。另外,尚德电力开始涉足于下游电站项目,将太阳能发电与建筑材料结合,扩大应用市场。
通过尚德爱心基金、尚德艺术团、尚德论坛三大平台,尚德电力热心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积极参与慈善救助、文教体育、绿色环保等社会公益活动,累计捐赠财物3500多万元,为维护社会和谐献出了一份爱心,积极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
尚德电力每年举办一届中国青少年创意大赛,充分融入“科技、环保、教育”的创新元素,先后有2000多所学校的100万名学生参与其中。
施正荣和他的尚德电力公司,在建设和宣传低碳社会方面将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施正荣曾经被《时代》评为“全球环保英雄”。2007年,获得“绿色中国年度人物”荣誉称号,施正荣也成为获此荣誉的唯一一位企业家。2008年,他被英国媒体评选为“可拯救地球50人”。到了2009年,施正荣获得由全球技术网络协会(WTN)颁发的2009年度“全球技术奖”。因为他在太阳能光伏技术领域研究的杰出成绩,他还当选为澳大利亚工程院的院士。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