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武陵《山上桂》咏桂花诗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桂花·山上桂》咏桂花诗鉴赏

于武陵

日暖上山路,鸟啼知几春。

忽逢幽隐树,如见独醒人。

石冷开常晚,风多落亦频。

樵夫应不识,岁久伐为薪。

于武陵,唐代会昌时人。有诗一卷。他的这首歌咏山上桂的诗,不同于其它的咏桂诗,他没有写其香与形,而主要是从桂树所处环境“山上”来着笔。“日暖上山路,鸟啼知几春”是写诗人进山听到鸟叫声,知几春,有的作“知己春”,想来正是春暖花开、鸟语花香之时,诗人兴致勃勃走上山路。“忽逢幽隐树,如见独醒人”看到幽隐于山林之中的桂树,不觉心头一震,有如见到了独醒人。这种感觉,表现了诗人对桂树由衷赏爱之情。将桂树比作独醒人,表明其神韵不俗。接着一联“石冷常开晚,风多落亦频”也并非写桂花的色与形而是写桂花开难落易,表明桂花处境之艰,使人联想到人材取得成功又是多么不易。最后结句点明题旨:“樵夫应不识,岁久伐为樵”。桂花树本系诗人心目中难得之树,只是沦落山中无人赏识,开难落易已属不幸,天长日久又被樵夫砍伐为薪,充当烧柴。这是桂树可悲的命运。这种结局归根结底是由于桂树居山上,处地僻远,人罕知所致。明显流露出一种哀怨之情。咏桂之诗角度各不相同,有的赞扬其香气浓烈,有的注目于它的凌寒傲霜,大多以其比拟孤傲隐士。与于武陵咏桂诗同调的有白居易的《庐山桂》。诗写道:“偃蹇月中桂,结根依青天。天风绕月起,吹子下人间。飘零委何处,乃落匡庐山。生为石上桂,叶如翦碧鲜。枝干日长大,根荄日牢坚。不归天上月,空老山中年。庐山去咸阳,道里三四千。无人为移植,得入上林园。不及红花树,长栽温室前。”(《全唐诗》卷四二四)也是感叹其生不逢地。白居易在诗前有序说得很清楚:“庐山多桂……植物之贞劲秀异者,虽宫囿省寺中,未必能尽有。夫物以多为贱。故南方人不贵重之,至有蒸爨其桂……予惜其不生於此土也。”那么同样于武陵寄托失意情绪也与白居易内心感叹同调。

于武陵有《赠卖松人》诗说:“入市虽求利,怜君意独真。欲将寒涧树,卖与翠楼人。瘦叶几经雪,淡花应少春。长安重桃李,徒染六街尘。”从对松的遭遇:“长安重桃李,徒染六街尘”鸣不平到对桂树“樵夫应不识,岁久伐为薪”遭遇鸣不平,这其间是一脉相承的。是的,桂树不被人赏识,松也不及桃李那样受到京城人的青睐。植物中贞洁者不是凡夫俗子所能接受的,这不是很可悲的事吗? 作者的感慨失望的情绪溢于言表。我们不能断定这首咏桂诗所说山上是何处之山,但似可明确的是作者在《早春山行》中所表白的孤寂之感:“异乡那久客,野鸟尚思归。十载过如梦,素心应已违。行行家渐远,更苦得书稀。”

总之,于武陵这首《山上桂》是借题发挥,抒发了当时有识之士不得知遇之苦,这虽然是一个屡见不鲜的主题,但由于作者飘落在外多年,山路远行,睹物伤情,有感而发,写得通达畅晓,明白如话。而又寓意深刻。正是情真意切发自腑肺,自然有感人力量。于武陵留下的四十余首诗中除一首七言律诗外,余者都是五言律诗,可见五律是于武陵的擅长。从这首《山上桂》来看,也可以说明这点。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