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清风满桂楼丹桂》咏桂花诗鉴赏
曹勋
凉飙霁雨,万叶吟秋,团团翠深红聚。芳桂月中来,应是染、仙禽顶砂匀注。晴光助绛色,更都润、丹霄风露。连朝看、枝间粟粟,巧裁霞缕。烟姿照琼宇。上苑移时,根连海山佳处。回看碧岩边,薇露过,残黄韵低尘污。诗人谩自许,道曾向,蟾宫折取。余枝戴,惟称瑶池伴侣。
词的首句“凉飙霁雨”为倒装句,主要是描写环境。“霁雨”即雨霁,意思是雨停了,天晴了。“凉飙”即凉风。阴雨过后,天气转晴,扑面而来的清风带着凉气。这句词写得具体、真实,说明词人体物之细微。次句“万叶吟秋”紧承前句,直接点明了季节。凉秋之时,冷雨刚刚洒过,万树黄叶在凄凉的西风中飒飒作响,有的更随风飘落。可就在这样的时节,丹桂却正是“团团翠深红聚”的盛期。“团团”形象地描绘出桂树之态,也写出桂花之态。诗人们描写桂树多用此词。梅尧臣《奉和永叔得辛判官伊阳所寄山桂数本封植之后遂成雅韵以见贶》一诗中写桂树就有“团团绿桂丛”之句。曾巩《咏桂》一诗也写道:“团团桂丛孤。”同时桂花不仅其瓣是圆形,如《广群芳谱》所说:“瓣小而圆”,而且其花聚于叶根处,也成团状,所以白居易《有木诗》就写它“花团夜雪明。”曹勋此句词很逼真地刻画出桂树和桂花的形状和颜色。“翠深”是桂树之叶的颜色,“红聚”画出桂花开放时团团聚集的状态,又点明其色,扣住题中“丹桂”二字。所以,仅此一句,桂树和桂花的形态和颜色便和盘托出了。
接着,词人又根据前人传说展开想象:“芳桂月中来,应是染、仙禽顶砂匀注。”传说在灵隐寺和天竺寺,每到秋爽之时,常有似豆的颗粒从天空中飘落下来,传闻那是从月宫中落下来的,所以唐代诗人宋之问在《灵隐寺》一诗中写道:“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曹勋由此再生发联想:自己眼前的丹桂自然也是从月中来的,而且它那鲜红之色更应该是月中仙境里那仙鹤头顶上的红砂染注而成的,这就为丹桂蒙上了一层神奇的色彩,更加耐人寻味了。六、七两句词又继续写道:“晴光助绛色,更都润、丹霄风露。”“晴光”即雨后新晴时的阳光,丹桂那深红的花团本已十分美艳了,现在又照耀着金色的阳光,这无疑增添了它的姿色。同时,更可想而知,它既然是从月宫中落下来的,那它自然润染上天上的风露了。词人在他的另一首咏桂之作《西江月 ·丹桂》中也是采用这种手法来写带着清露的丹桂的:“秋到九华宫殿,赭袍红借繁珠,广寒桂与世花殊。不带人间风露。”词人采用这种手法便把丹桂写得更为迷人了。很能动人游赏之兴。他自己更是“连朝看,枝间粟粟,巧裁霞缕。”“连朝看”说明观赏时间之久,更说明词人爱桂之深。“枝间粟粟”指圆圆的桂花。“巧裁霞缕”则进一步写出它那绚丽的色彩。同时又与前面说它“月中来”相互照应:既然它来自天上,其花更是由天上的红霞裁剪而成的。由此,丹桂那鲜艳美丽的形象便更显得生动了。
下片开头一句词:“烟姿照琼宇。”着重描写桂树的形态。“烟姿”是形容其苍青之色。唐人李德裕《月桂》一诗就写桂树之色为“映日乱飞烟。”陆龟蒙《和袭美公斋四咏·小桂》一诗也说它“苍苍出尘姿,烟归助华杪。”“照琼宇”三字是描写它那苍翠之色在晴天里特别醒目。接下来的两句词:“上苑移时,根连海山佳处。”则转入现实中来,写丹桂移栽之时的情状。“上苑”即供皇帝玩赏、打猎的园林。“海山佳处”指风景秀丽之所。而丹桂之根与此相连,表明其原先“居”处之美。后边“回看碧岩边,薇露过,残黄韵低尘污”三句则侧重描绘丹桂原来植根之处在此凉秋之时的情况。桂树原“丛生于岩岭间,谓之岩桂,俗呼为木犀。其花有白者,名银桂。黄者名金桂。红者名丹桂”(《广群芳谱》)。霜露即降,木叶萧萧之时,那碧岩边上的蔷薇经过浓霜重露之后只剩下残黄的花片了。并且委身于泥土之中。遭到玷污。哪如丹桂正处在花美香浓的佳期。
下片最后四句,笔法一变。由原来的刻意描写转为议论:“诗人谩自许。道曾向、蟾宫折取。斜枝戴,惟称瑶池伴侣。”此处词人意在表明丹桂的高雅贵重,非凡人可以染指。“谩”即荒谬之意。“蟾宫”即月宫。唐袁郊《月》一诗中有句说:“嫦娥窃药出人间,藏在蟾宫不放还。”其中“蟾宫”即用此意。“瑶池”指天上的仙境。古时诗人常在诗中有入月折桂之句,如李白《赠崔司户文昆季》一诗:“欲折月中桂,特为寒者薪。”但词人觉得诗人们自许入月折桂太荒谬了,因为一般人是不配折桂的,更不配佩戴桂花的,谁有资格呢?惟有身在瑶池中的神仙,即那同在月宫中与桂为伴的仙侣们才有资格。
这首词最突出的艺术特点是充分发挥想象的作用,翻空出奇。如写丹桂之红,便说它是“仙禽顶砂匀注。”别开生面,出人意表。再如描写桂花在晴光下鲜艳的色调,也是从想象着笔,说它“更都润、丹霄风露”也是很别致的一笔。不过此词下片却显得很一般,无论描写还是议论都没有生色之处,缺乏韵味。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