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女人的工作是相夫教子。现代社会则不同,女人即使结了婚,也能继续自己的工作和事业,家庭不再是女人生活的全部。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忽略对孩子的教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想要教出好孩子,就必须有一个好家风。家风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一个家族世代相传的精神风尚和生活作风。一个家庭的风气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孩子的生活习惯、性格、兴趣爱好、心理素质、人生态度等各个方面。
教育孩子固然是夫妻双方的事,但女人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确实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孩子从呱呱坠地,到咿呀学语,再到可以自己背着书包去上学,接触最多、最亲密的人,无疑是自己的妈妈。因此,妈妈对孩子的影响不可估量。
那么,女人应该怎么做,才能建设起良好的家风呢?
家风是贯穿整个家庭生活的风气,从作息到饮食,从生活情趣到家庭成员的相处方式,无不受到家风的影响。如果一个家庭的风气是勤劳的、爱干净的,那么这个家里的被子一定是叠放得整整齐齐的,厨房里是一定看不到积攒了几天的碗筷,客厅茶几上的物品一定摆放整洁,地板一定经常擦洗。由此可见,家风不在纸上,而是在日常行为的一举一动之中。
中国自古就有重视家风的传统,可以说,家风是开在中华传统文化土壤上的一朵家庭文化之花。因此,想要建设良好的家风,我们就要从这片土壤中汲取营养。但是,说起传统文化,不少人都认为那是落后、迂腐的封建主义,面对这种错误观点,传统文化无法为自己辩白,只好“哭晕在厕所”。
那么,传统文化真的是封建糟粕的代名词吗?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问你几个问题:孟母断机教子是落后吗?曾参杀猪教子是守旧吗?敬姜教子做官为民是迂腐吗?司马光教子勤俭节约是封建糟粕吗?问到这里,我想,答案已经不言自明了。
我有一个亲戚,对传统文化十分嫌弃,她认为传统文化的束缚太多,对孩子的成长不好。她有一个七岁的儿子,叫小熊,这个儿子被教育得如何呢?
有一次,这个亲戚带着儿子来我家做客,刚开始他还能老老实实地坐在沙发上,但没过多久就不安分起来,脱掉鞋上了沙发。这其实也没什么,毕竟是一家人。可是,小熊接下来的举动让我大跌眼镜。
他坐了一会儿后,估计觉得无聊,竟然在沙发上跑了起来,一边跑还一边嚷着“飞啊”“冲啊”的。我们坐着的地方供他通行的“路”很窄,每次他都会扒着我们的肩膀甚至是头强行通过,搅得我们不得安宁。他妈妈见状,训斥了他几句,但是根本没有用。
到了吃饭时间,他第一个坐到饭桌前,把喜欢吃的排骨挪到自己面前。他妈妈一边摸他的头一边笑着说:“这孩子可懂事了,我平时就教育他要多吃肉,才能长得高。”我笑着点点头,没有说话。小熊话很多,吃饭时一直说个不停,有好几次,我都看见他把嘴里东西喷到了菜里,而且,他还有在菜里挑挑拣拣的坏习惯。
我的这个亲戚是怎样教育小熊的呢?她奉行的是所谓“自由、独立”的现代教育思想,特别重视孩子的天性,她经常鼓励和表扬小熊,为了让小熊成为独立自主的孩子,她几乎不给他定规矩,小熊做错了事,她从来都是“以理服人”。
孩子的天性固然要重视,但这不代表他们不需要管教。否则,只会让孩子养成我行我素、自私自利的性格。小熊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中华传统文化重礼仪,礼仪其实就是行为规范。一些礼仪是封建社会的特定产物,比如下跪、磕头等,但我们不能因此全盘否定礼仪的意义。事实上,现在很多年轻人步入社会后,都会主动学习各种礼仪,比如会议礼仪、社交礼仪、宴会礼仪等。因为不懂礼仪的人是很难有大的发展的。所以,怎么可以说礼仪不重要呢?
教育孩子懂礼仪,不是简单地让他们学会按规矩做事,而是要用良好的家风影响孩子的思想和行为。作为女人,我们自己首先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用它们来丰富自己的内涵,并结合这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形成一定的行为规范。这样一来,当我们有了孩子以后,我们的行为就能在潜移默化中对他们产生积极的影响。我们还可以从国学中摘取一些有积极教育意义的话,比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等作为家风的载体。
平时,我们可以和孩子读一些符合其认知水平的国学经典,也可以从西方教育中汲取精华,为己所用。
人类文明就像河流,它一路前行,必然会携带着沿途的泥沙,但是这些泥沙终究会在前行的过程中逐渐沉入河底,留下清澈的河水。我们不能做把河水搅浑的人,但也不应为了曾经的泥沙而放弃眼前奔涌的河流。
人们常说,爸爸是家庭的顶梁柱,妈妈是家庭的主心骨。女人应该弘扬中华文化,建设良好的家风,让优秀中华文化在新的时代里绽放出璀璨的光芒,让这道光芒成为引导孩子成长的良师和益友。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