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断舍离就不容易,但更难的是让父母断舍离。
因为我们超出了“我”这个范围,开始指向“他人”。改变他人本身就困难得很,何况这个“他人”还是你的父母。
他们不是你的员工,不是朋友,不是交易对象,你不可以用金钱换取,也不可以强制。
最要命的,他们是天然的权威,从小到大都是你的权威,只要一句话你就没电了,这句话就是:
我是你爸(我是你妈),你得听我的。
理解
你要按我的想法生活,我喜欢断舍离,你也必须喜欢。要问我为什么?那是为你好,断舍离以后干净卫生,舒服,多好啊。
这个理念是不是你想说的?很耳熟对不对,是不是特别像:你赶紧嫁人,嫁人才能幸福,我是为你好,不是逼你。
是的。
父母的逼婚,和你逼他们断舍离一样,都属于一种思维——
你要按我的想法生活。
被逼婚的感觉不舒服,被强迫断舍离也不舒服。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观的问题,每个人天然地有按自己价值观生活的权力。
强加于人,就是独裁。
同样地,他人让你不进行断舍离,也是独裁。
每个人价值观的形成,既有先天的影响,也有后天的影响,如果你也经历过父母所经历的岁月,相信也会形成和他们一样的价值观。
这个理解,叫共情。
共情(empathy),也称为神入,又译作同感、同理心、投情等。共情是由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所阐述的概念,却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现代精神分析学者的著作中。不管是在人性观还是在心理失调的理论及治疗方法上似乎都极为对立的两个理论流派,却在对共情的理解和应用上,逐步趋于一致。共情似乎为现代精神分析与人本主义的融合搭起了一座桥梁。
分开居住
我们处于这个时代,与父母同住是一个现实。一来中国重视人伦关系,这得以温暖我们;二来现在房价高、人工贵,需要父母一起照顾小孩。
但这绝不是一辈子的状态,在度过了照顾孩子的阶段之后,可以分开居住。而且分开居住不意味着要远隔千里,门对门住也算分开,只要你拥有了一个独立的空间就可以。
有人会讲,房价那么贵,根本买不起另外一套房子,那你可以回老家住啊,家里买得起,但是回老家住就不能享受城市的繁华了对不对,辛苦打拼的意义在哪里呢?
生活总是有代价的,断舍离也是。要么包容父母的价值观一起住,要么付出经济成本分开住,要么舍弃一定程度的享受回老家去住。
又不想多出钱,又不想包容,也不想到一个房价便宜的地方去,你咋不上天呢?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少之又少。
追逐一个不存在的事情,结局注定是一场空。
影响
最有效的方法,是身体力行地影响父母。
一开始你不要强迫他们做什么,而是自己去做。打扫卫生总是好事情,让房间保持干净,整理物品总是好事情,让房间保持整洁。
这些都是让人舒服的事情,他们感受到舒服了,观念就会慢慢转变。
至于东西太多,一开始你不要动他们的东西,除非他们愿意扔掉,否则你扔掉了他们也会捡回来。从自己的物品开始,该扔的扔,该捐的捐。捐赠是个很好的方法,给父母看一看那些贫困地方的孩子的生活,我们的父母都是很善良的。
看到孩子们这么苦,捐就捐了吧。这是一种慈悲心。相反地,如果你扔掉了,她认为是浪费,浪费就是犯罪啊,容不得。
还有就是物品不能及时归位,其实父母不听我们的,但会听孩子的,也就是他们的孙子孙女,让宝宝养成好习惯,继而影响父母。
毕竟,教育一个几岁大的孩子,比教育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要容易多了。那孩子为什么能影响爷爷奶奶呢?恰恰是他的童真让老人感觉是在玩游戏,而不是在接受任务。
有时候,我们太认真了。
最后,让父母都有点自己的业余生活,跳跳广场舞就挺好,他们有了自己的生活,有了自己的朋友,就慢慢地把目光转移了,心胸也开阔了。
可以说,每一个不听你的劝告,不断舍离的父母,都隐藏着一段不健康的父子关系、父女关系、母子关系、母女关系。这句话是我最想说的,也是我咨询案例中最典型的。关系不改善,断舍离进行不下去。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