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我知道,爱不等于放纵。因为爱自己,所以对自己要求更加严格,无论做什么事我都要求自己做到最好。”这样的做法是心智成熟的表现吗?

不可否认,积极进取是心智成熟的表现,但是,凡事要求完美,拒绝不完美,就有些自己跟自己过不去。真正心智成熟的人在尽力使事情完美的同时也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哈佛著名教授南希·克恩曾讲述了这样一段自我经历:

父亲的逝世使克恩开始回忆和父亲相处的点点滴滴,开始系统而全面地审视父亲,她发现父亲并没有她认为的那样完美,她看到了父亲的成功和优点,也看到了父亲的失败和弱点。他精力充沛却有些苛刻,有活力却偶尔怨天尤人……

从父亲身上,她发现原来没有哪个人是完美的。她得到了这样的启示:现实中,人们常常会因为追求完美这一根本不可能达到的目标而将自己陷入尴尬、疲惫、失望和孤独之中。尤其是成功人士和那些极度渴望成功的人更不容易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但这除了让自己更加疲惫之外,也不利于取得成功。因为拒绝接受不完美的自己的人往往很难认识到或者接受自己的错误和缺陷,或者总是轻易地被羞愧击倒。

的确,正如克恩在父亲身上得到的启发一样,我们都应该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如果一个人拒绝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就无法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进而超越自我、完善自我,也就不可能取得成功。而这对渴望获得事业成功的人而言,显然是不利的。

如果一个人的心智是成熟的,就应该明白,每个人的身上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适当地追求完美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但是一个人如果过于追求完美,对自己过于苛刻就会在无形之中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因为追求完美的人会对自己提出很高的要求,不管什么事情都希望自己做到最好,希望一切都能够像自己预想中的那样,只有这样才会感到心满意足。一旦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他们就会把所有的责任都揽在自己身上,认为这都是自己的过错,过度地放大自己的过失,这样一来,就会让自己承受很大的压力。如此苛求完美并不是爱自己的表现!

而心智成熟的人之所以认为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才是真正的爱自己,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相比完美的“神”,有点缺陷的人往往更容易融入社会。也就是说,不完美并非坏事,它能让你的职场人际关系更为和谐。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阿伦森曾做过一个实验。他准备了四段情节类似的访谈录像:

第一段录像中被访谈的是个非常优秀的成功人士,他不仅俊朗不凡,而且成就了辉煌的事业。在整个访谈过程中,他自信、从容、谈吐不俗,表现得近乎完美。

第二段录像中的被访谈者也拥有同样好的条件,不过在被访谈的过程中显得有些紧张,碰倒了咖啡,弄湿了主持人的衣服。

第三段录像中的被访谈对象是一个各方面都非常普通的人,没有引以为傲的成就和外形,在整个采访过程中虽然没出什么错,但也没有什么突出的表现。

第四段录像中的受访人也非常普通,没有什么亮点,而且在受访过程中,他也因为紧张而打翻了咖啡。

教授将这四段录像分别播放给被测对象观看,然后让他们选出自己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受访者。

结果,最不受欢迎的是第四段录像中的受访者,几乎所有的人都选择了他。然而,令人惊奇的是,大家最喜爱的人并不是第一段录像中那位近乎完美的受访者,而是第二段录像中打翻了咖啡的那位,有95%的被测者选择了他。

这个实验反映的现象就是心理学上的一个著名的“出丑效应”,又叫做“仰巴脚效应”,是指全无缺点、近乎完美的人并不一定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而那些整体表现完美,却又有些小瑕疵的人反而更容易获得大家的认可。

由此可见,要想生活得更好,人际关系更和谐,还是不要那么苛求完美比较好。一个过于完美的人,往往会让人产生很强烈的距离感,就像林黛玉和薛宝钗。很多人之所以喜欢林黛玉,就是因为她不仅是一个敢于挑战封建礼教、敢爱敢恨的人,而且她身上还存有一些小瑕疵,让读者感觉她更加真实。她的确知书达理,但是她的尖酸刻薄也时常出现。倘若没有了小心眼儿、任性等缺点,那么,她就真的成为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女子了。和林黛玉相比,薛宝钗可谓一个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老手,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能够八面玲珑。但是很多读者却不买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她做事的时候过于完美。

毫无疑问,当一个人承载的担子越多越重,他就会越疲惫。完美主义者因为对自己的要求太苛刻,所以他们会活得很累,这种感觉还会波及他们的合作伙伴,因为完美主义者对伙伴的要求也非常苛刻。有时候追求完美不仅不会给人带来好处,还会给人的身心带来很大的伤害:它会让一个人变得十分憔悴和不安。

总的来说,有一些小小的缺点并不见得是一件坏事,只要这样的小瑕疵不会阻碍你的发展那就不必太在意。要知道,积极进取的同时适度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才是爱自己的表现,心智成熟的人也都是这样做的;而一味苛求完美则并不是爱自己的良好方式,不仅会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也会引发许多人际障碍,心智成熟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