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死从容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童稚老翁 赴死从容

封建时代既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时代,更是“一人获罪,株连九族(或三族)”的时代。故而,不知有多少不学无术的无能之辈糊里糊涂地升官发财,更不知有多少德才兼备的良善之人不明就里便做了刀下冤魂。在动辄即“夷其三族”“夷其九族”的刀光剑影下面,人的生命真的是连草芥都不如。

东汉末年,一代名儒孔融因与曹丞相政见不合,而死在曹操的屠刀之下。他的一双尚在幼龄的小儿女在劫难来临之际,却出人意料地了无畏惧,选择了从容赴死。

融闻人之善,若出诸己,言有可采,必演而成之,面告其短,而退称所长,荐达贤士,多所奖进,知而未言,以为己过,故海内英俊皆信服之。

曹操既积嫌忌,而郗虑复构成其罪,遂令丞相军谋祭酒路粹枉状奏融曰:

少府孔融,昔在北海,见王室不静,而招合徒众,欲规不轨,云“我大圣之后,而见灭于宋,有天下者,何必卿金刀”。及与孙权使语,谤讪朝廷。又融为九列,不遵朝仪,秃巾微行,唐突官掖。又前与白衣祢衡跌荡放言,云“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缶中,出则离矣”。既而与衡更相赞扬。衡谓融曰:“仲尼不死。”融答曰:“颜回复生。”大逆不道,宜极重诛。

书奏,下狱弃市。时年五十六。妻、子皆被诛。

初,女年七岁,男年九岁,以其幼弱得全,寄它舍。二子方弈棋,融被收而不动。左右曰:“父执而不起,何也?”答曰:“安有巢毁而卵不破乎!”主人有遗肉汁,男渴而饮之。女曰:“今日之祸,岂得久活,何赖知肉味乎?”兄号泣而止。或言于曹操,遂尽杀之。及收至,谓兄曰:“若死者有知,得见父母,岂非至愿!”乃延颈就刑,颜色不变,莫不伤之。(《后汉书·郑孔荀列传》)

阅读上述文字,但凡稍有良知之人皆不能不为之动容。孔融或许对自己和奸雄曹操抗争的后果已有预感,故而为防不测而将一双小儿女寄送到友人家中。待到父亲被捕的消息传来时,这双正在对弈的小儿女竟然安坐不动,神色坦然,压根就没有想到逃命。身边的人们无法理解,便问道为何不起来赶快逃命,两个小儿女的回答既充满绝望,又气度从容:“安有巢毁而卵不破乎!”好心的主人端来肉汤,男孩饥渴而饮,女孩触景伤情,嚎啕大哭,男孩也哭着不再喝了。这双无辜的小儿女告别这个世界前的言语表情,是何等催人泪下呀!我们无需把他们理解为思想家,他们毕竟都是稚气十足的孩子;我们又必须将他们视为从容赴死的榜样,因为他们做到了临大节而不苟。既然他们知道无法逃避恶势力的魔掌,于是便选择了直面生死。伸头一刀,缩头一刀,结果相同而心态却迥然不同。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这样叙述这双小儿女的不幸:在曹操决定南征刘备、刘表、孙权后,“太中大夫孔融谏曰:‘刘备、刘表皆汉室宗亲,不可轻伐;孙权虎踞六郡,且有大江之险,亦不易取,今丞相兴此无义之师,恐失天下之望。’操怒曰:‘刘备、刘表、孙权皆逆命之臣,岂容不讨!’遂叱退孔融,下令:‘如有再谏者,必斩。’孔融出府,仰天叹曰:‘以至不仁伐至仁,安得不败乎!’时御史大夫郗虑家客闻此言,报知郗虑,虑常被孔融侮慢,心正恨之,乃以此言入告曹操,且曰:‘融平日每每狎侮丞相,又与祢衡相善,衡赞融曰‘仲尼不死’,融赞衡曰‘颜回复生’。向者祢衡之辱丞相,乃融使之也。’操大怒,遂命廷尉捕捉孔融。融有二子,年尚少,时方在家,对坐弈棋。左右急报曰:‘尊君被廷尉执去,将斩矣!二公子何不急避?’二子曰:‘破巢之下,安有完卵乎?’言未已,廷尉又至,尽收融家小并二子,皆斩之,号令融尸于市。”

经过《三国演义》的渲染,孔融的一双小儿女从容赴死的悲情故事家喻户晓,而“破巢之下,安有完卵”或曰“倾巢之下,安有完卵”,也成了世人口口相传的成语典故。

孔融的一双小儿女遇害,很容易使人联想起春秋时期楚国太子太傅伍奢和他的两个儿子伍尚、伍员的悲情故事。

伍奢因为被奸臣费无极刻意谗构陷害而身陷囹圄,他的两个儿子伍尚、伍员又被楚王下令缉拿。于是,业已长大成人的伍尚、伍员兄弟俩在危急之中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心神大乱的伍尚选择了束手就擒,到狱中陪伴着父亲一同走上断头台;心有不甘的伍员则选择了逃亡,历经劫难之后从吴国借来雄兵伐楚,掘墓鞭尸,为父兄报了深仇。伍员能够做出这样的选项,是因为他已经成年且文武兼具才智过人。倘若他和孔融的一双小儿女一样,灾难降临时尚在幼冲,尚不具备和恶势力拼死一搏的起码条件,那么,他大概也只能做出和孔融的一双小儿女一样的选择。

孔融的一双小儿女从容遇害之后数百年,一位白发老人郑颋又选择了从容赴死。

郑颋在隋朝为官多年,隋炀帝被宇文化及杀害后,他又在王世充拥立的隋皇泰主杨侗朝中继续担任御史大夫之职。很快,权臣王世充便逼迫杨侗将隋家天下禅让给他,改国号为郑,改年号为开明。王世充为了诱骗人们迷信崇拜他,便利用他曾经被降将王怀文用槊刺击,槊折而他并无损伤一事大做文章,宣扬自己是真命天子。《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八对此做了记载:

初,骠骑将军王怀文为唐军斥候,为世充所获,世充欲慰悦之,引置左右。壬寅,世充出右掖门,临洛水为陈,怀文忽引槊刺世充,世充衷甲,槊折不能入,左右猝出不意,皆愕眙不知所为。怀文走趣唐军,至写口,追获,杀之。世充归,解去衷甲,袒示群臣曰:“怀文以槊刺我,卒不能伤,岂非天所命乎!”

此时李渊占据长安称帝,国号唐,改年号为武德;宇文化及自魏县而聊城,自称为皇帝,国号许,改年号为天寿;窦建德的割据势力,王世充的郑国,真个是整天杀声一片,终日里你死我活。电视剧《三国演义》有一句歌词叫“看惯了刀光剑影,厌倦了鼓角争鸣”,郑颋的心态即是如此。他对天下纷争不已的乱象忧心如焚,加之十分鄙视王世充的为人,遂总是以有病为名推却公务,躲避参与政事。

公元621年春,朝廷屡次催促郑颋入朝视事,郑颋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他来到朝中,对王世充说:“我听说佛有金刚不坏之身,陛下您的身体如此健壮,乃是金刚不坏之身。我是何等的幸运啊,能够生长于佛世,我愿意放弃官爵,削发为僧,殷勤精进,以此来为您的神武助威。”老奸巨猾的王世充一眼看穿了郑颋的真实用意,便对他说:“你是国家大臣,一向德高望重,为世人所钦。一旦你身入佛门,必将惊世骇俗。等到战事结束、天下太平之时,我一定尊重你的意志。”郑颋再三请求,王世充执意不允。

郑颋无奈,下朝回府后对夫人说道:“我自从为官以来,一心向往名节,不幸而遭逢乱世,以致沦落到如此地步。置身在这个相互猜忌、危机四伏、行将灭亡的朝廷里,而我的能力又十分有限,无法自我保全。思来想去,人生会有死,早晚何殊?姑从吾所好,死也无憾矣。”随即削发为僧。

郑颋削发为僧的消息传到王世充耳中后,王世充勃然大怒道:“好个郑颋,你以为我必然要失败,企图以此来逃脱一死吗?若不诛杀你,何以制众!”于是,下令在闹市里将郑颋斩首示众。郑颋还真不是个孬种,临刑之时,居然谈笑自如,视死如归,没有丝毫怯意,旁观者无不钦佩。

郑颋死前作过一首临刑诗,充满了佛家的气息:

幻生还幻灭,大幻莫过身。

安心自有处,求人无有人。

相形于死于曹操屠刀下的孔融的一双小儿女,饱经宦海的郑颋选择从容赴死,理性的成分显然要多些。孔融的一双小儿女所面对的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横祸,事先并不知情;郑颋对于自己削发为僧后会招致王世充的疯狂报复,则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是为“求仁得仁,死而何憾”。古人云:“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故而,视死如归的郑颋给人的印象更加深刻些。

“自古艰难惟一死”,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经不起生死考验,在死亡面前暴露了贪生怕死的本性,为苟延残喘而不惜背叛变节,不惜出卖亲友组织同志。出生于圣人家庭的孔融的一双小儿女,能够做到在无从躲避的灾祸降临时不苟且偷生,既是家庭教养使然,也凸显了人性的坚贞。至于郑颋宁肯选择死,也不肯继续苟活在王世充的小朝廷里,则更令那些没有信念苟且偷生的无耻之徒为之汗颜。

司马迁有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尽管泰山与鸿毛孰重孰轻一望即知,但是依然有许多人自觉不自觉地做了错误的选择。说来说去,还是因为参不透生死关,把生存看得重于信仰人格尊严使然。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