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捏好中庸的分寸就能幸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论语》有这样一段记载:“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师指颛孙师,字子张,孔子的学生,孔门十二大贤之一,春秋时期思想家、政治家。商指卜商,字子夏,孔门十哲之一,十二大贤之一,擅长文学,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这段话的大意是:有一次,子贡问孔子:颛孙师与卜商谁贤?孔子说:颛孙师过,卜商不及。子贡又问:是不是像颛孙师那样过一点会更好一些呢?孔子说:太过和不及一样,都有背中庸之道。还有一次,孔子对弟子们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我有知识吗?没有。有位老乡也曾这样问过我,我说什么知识也没有。我只有一种知识,那就是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要从事情的两种极端的状态入手,认真推敲研究,仔细体会把握,寻求正确的解决办法。在孔子看来,既无太过,又无不及,做人做事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就是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获得幸福的根本法宝

亚里士多德也主张中庸之道,他认为,过度与不及是恶的特点,而适中则是德性的特点。在鲁莽与懦弱之间选择勇敢,在奢侈与吝啬之间选择慷慨,在无耻与怕羞之间选择谦恭,在傲慢与自卑之间选择自尊,如此等等,一句话,只有避免过度与不及两个极端,贯彻中庸之道,才能获得幸福。

伊斯兰教的中正思想讲的就是中庸之道。《古兰经》说:“你应当按照天命而遵循正路,与你一起悔过的人,也当遵循正路。你们不要过分,他确是明察你们的行为的。”(11:112)又说:“这确是我的正路,故你们当遵循它;你们不要遵循邪路,以免那些邪路使你们离开真主的大道。”(6:153)穆圣当时为了向一些人说明经文中的“正路”是什么,还特意画了一条线,然后又在右边和左边各画了一条线,并且把他的手放在中间的线上,接着念了上述的经文。(伊本·凯希尔经注)穆圣说:“诵经的人们啊!你们当走正路,你们确实过于超前了,如果你们坚持右和左,那么,你们确已非常迷误了。”(布哈里、穆斯林辑录)《古兰经》说:“信道的人们啊,真主已准许你们享受的佳美食物,你们不要把它当作禁物。你们不要过分,的确真主不喜爱过分者。”(5:87)还说:“他们用钱的时候,既不挥霍,又不吝啬,谨守中道。”(25:67)世人对伊斯兰教多有误解,常常把中东地区动荡的原因与伊斯兰教联系起来,这是非常错误的看法。事实上,伊斯兰教也认为凡事都有过度与不及两个极端,极端都是恶,必然产生矛盾、纷争和痛苦。中正是善,不过不及,把握好分寸必然带来和谐、互利和幸福。所以,伊斯兰教极力主张对待任何事情都要坚持中正的原则,万事皆以中和为贵,正确的做法是不偏不倚,不过不及,保持中正。对待任何事物走两个极端都是错误的,要坚决反对极端道路。有这样一个故事,说三个人来到先知的家中,其中一人说:我将做到永远整夜礼拜。另一人说:我将终生封斋,不撇斋。另一人说:我将远离女人,永不结婚。先知说:“我确是你们中最敬畏、最害怕安拉的人,而我封斋,也开斋;我礼拜,也睡觉;我也和女人结婚。谁违背我的圣行,便不是我的教生。”(两大圣训集)故事告诉我们要做一个正常人,走中正的道路,才是幸福的道路。伊斯兰教权威教义学家、哲学家、法学家、教育家安萨里在《圣学复苏》中说:“对属于合法范围的各种欲求,既不应该完全忽视,也不应一味满足,而应走折中之道。因为万事皆以和为贵。对待任何事物走两种极端,均属错误。”人的自然欲望是天经地义的,如果坚持走中正的道路,欲望就会成为伟大的理想,远大的目标和成功的动力。如果走极端的道路,欲望就会把人引向罪恶的深渊。人只有始终按照中庸的方法,走中庸之道,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中庸》开篇就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就是说,人性中包含着自然规律,道包含着对人性的遵循,教育包含着对道的学习和进修。中庸之道不以任何人的思想观念为终极根据,而是以自然规律为终极根据,不是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来把握中庸,而是围绕自然规律把握中庸,这就是“天人合一”,也是中庸之道的精髓。因此,要想不过不及,必须认清中道在哪里。也就是说必须对隐藏在人性中的自然规律有所了解。我们认为,隐藏在人性中的最主要的自然规律有三个,即体内平衡规律、心灵安逸规律和价值实现最大化规律,合乎三大规律,就是遵循中庸之道,必然幸福,否则,就是过犹不及,必然痛苦。

第一,生存的中庸之道是维持体内平衡规律。

过度和不及都会导致痛苦

身体上的幸福与痛苦产生于身体内部反馈体内平衡的机制。人只要经常地维持体内平衡,即营养素平衡、血压平衡、血温平衡、激素平衡,就能更多地享受健康长寿的幸福。人若不能长期维持体内平衡,无论是不及还是过度,都会导致疾病或者提前死亡。

体内平衡是对健康的科学界定,只有实现了体内平衡才有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它是人们一切物质消费的根本目的。生存需要不是无底洞,是有限的恒定的常量。例如,成人每天需要热能2200~3000卡、蛋白质70~90克、脂肪60~80克、碳水化合物400~500克,各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也都有严格的限量。血液中任何一种营养素的长期缺乏都会导致体内失衡,导致疾病甚至死亡。例如:缺蛋白质,会导致贫血、抵抗力下降,引起多种疾病;缺脂肪,会导致出现贫血、血尿、十二指肠淤滞、记忆衰退、脱发、胃下垂、胆结石、不育、骨质疏松、心脏病等。营养素缺失的量越大,人就越痛苦,直到死亡。电影《一九四二》描述的情景就是这样,中国1960年前后的情景也是这样,生存需要的满足程度降低到零,人就必然死亡。改革开放前绝大部分中国人都在不同程度地忍受营养不良的痛苦。

同样,任何一种营养素的摄入超出规定限量,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营养过剩会导致血黏稠、胆囊炎、胆石症、胰腺炎、糖尿病、脂肪肝、动脉硬化、心绞痛、心肌梗死、脑梗塞、脑溢血、顽固性高血压、脉管闭塞、肢体坏死、心律紊乱、肝硬化、胰腺纤维化等多种疾病。吃得太好太多,还会破坏胃、肠、胰、胆、肝、肾等脏器的正常功能,造成胃肠炎、急性胰腺炎,诱发心脏病等。营养素在体内过剩的量越大,人就越痛苦,直至死亡。因此,就生存需要系统而言,不是花的钱越多越幸福,而是越有利于体内平衡越幸福。

生存需要系统幸福量示意图

图中横轴表示生存需要实际满足量,纵轴表示生存需要系统幸福量,曲线表示幸福变量。当生存需要实际满足量正好合乎体内平衡需要量时,幸福量最大。不及和过度都会导致幸福量处于较低水平。

当前我国国民各种慢性疾病普遍增长,各地医院人满为患,医疗事业越来越不堪重负,国家和人民直接间接的经济损失不可估量。主要原因在于人们没有很好地掌握生存的中庸之道,普遍存在着不及和太过两个极端,严重背离体内平衡规律。

一方面,尽管随着国家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营养不良依然普遍存在。有三个主要原因:一是过度节俭。经历过20世纪短缺经济时期的人大多都有过度节俭的倾向,并深刻地影响了他们的子女。节俭是美德,任何时候都要发扬光大。然而,过度节俭在国泰民安繁荣昌盛的当今中国,在收入丰厚衣食无忧的家庭就不再是一种理性的正确选择。当有条件满足各种合理需要而不去满足的时候,你就会因此而付出代价,因为违背体内平衡规律必受惩罚。其实,国家的繁荣稳定根本无须人民过度节俭。经济的发展恰恰使人民的合理需要得到充分满足,这也是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过度节俭的人越多,意味着商品的销售量减少,必然导致生产减少和就业岗位的减少,共同体幸福总量就越低。过度节俭的人在全社会达到一定比例后,会抑制经济的发展,进而抑制社会幸福总量的提高。二是两极分化,收入分配不公。虽然绝大多数人民吃饱肚子没有问题,但不是仅仅吃饱肚子就能维持体内平衡。为数众多的农民经常吃不到肉、蛋、奶,城市和农村还有数千万贫困人口,他们也只能勉强解决温饱。三是相当一部分人不懂养生。他们不是舍不得吃,也不是缺钱,而是无知。他们以为肚子不饿就行了,工作一忙就瞎凑合,有的人天天吃方便面。这样,久而久之,就会出现营养不良。近些年来,虽然营养不良导致的死亡在死亡总人口中的占比有所下降,但绝对值仍在高位徘徊。

另一方面,祖祖辈辈生活在仅满足基本需要水平上的绝大多数中国人,形成了自己对幸福生活的理解,即更幸福的生活就是更丰富的营养,就是吃肉喝酒。他们把幸福仅仅与富含营养的食品联系起来,而没有与维持体内平衡的实际需要联系起来。于是,狭隘的幸福观把人们引向违背体内平衡的另一条歧途——营养过剩。据2012年5月卫生部公布的数字显示,中国高血压患者超过了两亿,每年增加一千万人;糖尿病患者9240万,1亿4千万人的血糖还在增高;心脑血管疾病超过两亿人。白岩松说:“我们一方面在努力地改善着我们的生活,另一方面全民族在用不好的生活方式慢性自杀。”

营养素的摄入过犹不及,运动也过犹不及。运动能使人增强免疫功能,不易患癌症、心脏病和糖尿病。运动还能释放神经介质,去甲肾上腺素、血清素和多巴胺,能有效预防和缓解焦虑症、恐慌症和压力,使心情趋于平静。哈佛大学研究结果显示:2008年全球因缺乏运动导致的冠心病、糖尿病、乳腺癌和结肠癌死亡人数超过530万人。同时,专家提示,运动过量会导致心脏缺血,发生心脏性运动猝死,会损害免疫系统,减弱身体抵抗力,会造成血液循环不良,会抑制白血球,会导致神经官能症。运动过量与不运动都会带来危害。运动员少有长寿者,就是违背了中庸之道而运动过度的结果。

生存需要系统的中庸之道就是:不能营养不良,也不能营养过剩;不能穿得太厚,也不能穿得太薄;不能太穷,也不能太富;不能不爱钱,也不能太爱钱;不能过度节俭,也不能奢侈;不能不运动,也不能过度运动;不能不勤奋,也不能太劳累。凡是背离体内平衡规律的行为,都过犹不及,都要付出健康和生命的代价。掌握了体内平衡这把中庸的尺度,满足生存需要就不再盲目。

第二,情感的中庸之道是心灵安逸规律。心灵安逸规律是支配人类情感生活的基本规律。人若满足了各种健康合理的情感需要,行为合乎德行和良知,热爱自然,心灵就会安逸,否则,就会心灵不安。这一规律是促使人类实现种的延续、群体生活、与自然和谐三大目的的奖惩机制。人的成长期很长,没有对爱的需要、对亲情的需要,后代就难以生存,更难以健康成长,人类就难以为继;如果没有对博爱、良知、道德、友谊、互助、沟通交流、归属的需要,人的联合体就很难建立和巩固,人就不会互相帮助、共同行动、和谐共处,也就无法生存;如果没有审美需要,没有对自然的热爱,人类就难以与自然和谐共处。

所以,为了使两性长久牢固结合并把后代顺利养育成人,为了使人们之间和谐互助,为了使人与自然保持和谐,自然规定人必须要有各种情感需要。这些需要如果得到恰当满足,人就会心灵安逸,必然幸福;这些需要如果得不到恰当满足,人就会空虚、浮躁、抑郁、焦虑,患精神疾病,心灵不安,必然痛苦。就像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会导致生理疾病一样,情感需要得不到满足和满足过当都会导致心理疾病。

情感需要系统幸福量示意图

例如,对子女的爱不能过度,也不能不及。如果爱得过度,过分娇惯,孩子就会任性、自私、以自我为中心、不听话、无法无天、从不吸取教训、没有内疚感、缺乏理性和良知、不讲道理,而且容易冲动、敢于胡作非为,容易走上犯罪道路;如果孩子得不到应有的爱,对孩子过分严厉,孩子就会变得内向、胆小懦弱、古板、退缩、过度敏感、自卑、怀疑别人、易与人发生感情伤害,以后容易患失眠、抑郁症、焦虑症、人格障碍、变态行为、精神分裂等精神疾病。对孩子爱得过度或者爱得不及都不会使孩子成为心理健康的人和幸福的人,甚至后患无穷。只有给孩子爱和亲情,同时对孩子进行正确要求和指导,才能使孩子逐渐成长为有能力、能自控、有独立性、有主见、有创造性、有和谐精神的人。

再比如,对爱人不能冷淡,也不能太缠绵。淡淡长流水,炎炎不到头,感情恒温,才能长久。过分亲近就会使对方无所顾忌,肆无忌惮;疏远了冷淡了当然也不行。有些媳妇之所以敢在婆婆面前放肆,全是因为丈夫太宠了。等到习惯养成了,矛盾积累深了,感情伤透了,许多人为了不想让母亲受欺负,只有选择离婚。其实男人也是这样,如果对他太好了,他会觉不着,妻子再苦再累也是理所应当,有时候还会横挑鼻子竖挑眼;如果冷淡了,他就会起疑心,觉得你不爱他了。家庭生活处处都有中庸之道,如果双方说话做事拿捏好分寸,恰到好处,就不会经常闹矛盾,爱情就会天长地久。

当前我国国民各种精神疾病普遍急剧增长,失眠、忧郁、焦虑蔓延,中国目前抑郁症患者已超过了4500万人。孝道废弛,老人普遍孤独;亲情需要难以满足,问题孩子增多;家庭暴力、离婚率、自杀率以及因家庭冲突引起的民事和刑事案件发案率大幅度上升。越来越多的人心灵不安。主要原因在于人们没有很好地掌握情感的中庸之道,普遍存在着情感缺失和过度追求感官快乐两个极端,严重背离了心灵安逸规律。

第三,成就的中庸之道是价值实现最大化。这是支配个体与群体关系的基本规律,是人们追求事业不断发展的原始动力。谁能够把自己潜在的能力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现实的能力并实现其社会价值,谁的人生就更有意义。个人的幸福量寓于群体幸福量之中,个人幸福量的大小取决于其为群体幸福总量增长所作出的贡献。

成就需要系统幸福量示意图

图中横坐标表示成就需要实际满足程度,纵坐标表示成就需要系统幸福量,如果目标太低、工作和学习压力太小、工作拖延、懒惰,都会限制和影响价值增值和价值实现,我们一定也会觉得生活缺乏意义,总觉得不够幸福;如果目标太高、压力过大、过度劳累,会脱离实际,使人的学习和工作效率和创造力降低,反而限制和影响价值的增值和实现,更为重要的是影响身体健康。人的学习和工作都有最佳状态点,只有达到最佳状态点才能使价值实现最大化,也才能使人处于最幸福的状态。

懒惰是万恶之源。小偷也好,强盗也好,都是因为懒惰,贪图安逸不想工作,要吃饭,要活着,只有去偷、去抢。其他各种犯罪,大致也是因为懒惰所致。懒惰是生活的死亡。研究发现,冠心病、中风、高血压、糖尿病、骨质疏松症、肥胖症、结肠癌以及乳腺癌等大病,都会因为懒惰而使患病风险大大增加。懒惰是成功的绊脚石。即使我们的工作量非常少,这些工作还是会占有我们所有的时间。我们会没有效率,没有创造力,不开心。我们不是要零压力,那种不花费自己的精力、不鞭策自己前进、不发挥自己才能的生活一定不是幸福的生活。身体闲置不用,精神就倍感苦闷。光荣不登懒汉门。

我们不当懒汉,也不当拼命三郎。英国科学家贝弗里奇说:“疲劳过度的人是在追逐死亡。”近些年来,一些明星、身价过亿的企业高管和知识精英接二连三猝死,主要原因在于过度劳累和压力过大。生命无休止地加班熬夜,精神长期承受重压,不堪重负的心脏就会提前停止跳动。过劳死就是给生命无情地画上句号,就是对严重违背中庸之道的人最严厉的惩罚。提前死亡,意味着价值实现的终结,也意味着幸福的终结。输了健康,赢了世界又如何?

为了分数成绩和位次前后,家长和老师督促孩子多学多学再多学,刻苦刻苦再刻苦。结果造成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下降,智商下降,学习效果下降,求知欲下降,创造力下降。孩子们小的时候如果压力太大,一直不幸福,成人以后也不会很幸福,因为他们的身体已经早早垮掉了。

据传说,有一个原始部落,他们长期迁徙,居无定所。但他们有一个习惯:每走两天,必须停下来休息一天,世代从不改变。有人不解地问:为什么要这样?年迈的首领解释:我们的脚步走得太快,灵魂跟不上,走两天歇一天,就是为了等待我们的灵魂。现代人的悲哀,就是脚步太快,让灵魂跟不上,身心疲惫不堪。

我们的需要千千万万,一切都是为了幸福,幸福是终极目的。满足需要获得幸福的方法千千万万,但根本的方法是中庸之道。过犹不及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叩其两端而求其中,把握好度,拿捏好分寸是幸福的法宝。由此可见,中庸之道不是老好人、不是和稀泥、不是无原则、不是中间派、不是耍滑头。孔子对这些行为斥之为“德之贼也”。中庸之道是大智慧,是科学的方法论,是通向幸福的桥梁。掌握了中庸之道,你就会区分需要的善恶性质,做到不越红线;你就会正确恰当地生活,做到健康长寿;你就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做到心灵安逸;你就会热爱学习、乐于奉献,做到价值实现。掌握了中庸之道,你就会统筹兼顾三大需要,不犯顾此失彼的错误,你就会成为真正幸福的人。

八字精批2025运势命中贵人八字合婚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