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玉琴将荒沙变绿洲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牛玉琴将荒沙变绿洲

1999年8月4日,全国绿化委员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了全国十大绿化标兵表彰大会。陕西省靖边县东坑镇农民牛玉琴出席了大会,她被评选为全国十大绿化标兵之一。

20多年来,这个普通的农家妇女,凭着战胜沙害的坚强信念,在毛乌素沙漠南缘的茫茫沙海里植树近2000万株,将7300多公顷荒沙变成了绿洲,将风沙逼退10多公里,被誉为“治沙女杰”。

从“一棵树”到2700万棵,从11万亩茫茫荒沙到林草覆盖率达80%,陕北治沙英雄牛玉琴创造出惊人的奇迹,国家林业局拨专款在她的院子里修建起“牛玉琴治沙博物馆”。

“全国十大绿化标兵”、“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治沙英雄”、“全国劳动模范”、“联合国优秀林农奖”……从她所在的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到联合国,她共获奖46项,成为获奖最多的中国农民。她还是全国十届人大代表、党的“十七大”代表。

面对这些荣誉,牛玉琴却说:“我治沙种树,不是奔着这些荣誉去干的。最初就是为了吃饱肚子,摆脱贫困。把荒沙治绿了,党和人民肯定我,给了我这么多荣誉。其实,这是我的责任,我要当好致富的带头人,沙漠绿化的带头人。”

说起牛玉琴治沙的成就,那还要从1982年说起。那时靖边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责任制,她家只分了些沙边边地。牛玉琴和丈夫张加旺先用架子车拉来好土盖在沙漠上,然后施肥种粮,但肆虐的西北风有时一夜就能把改良好的地覆盖成沙漠。

为了挡沙,两口子试着在地畔种了几棵树苗,没有想到全部成活。对此,牛玉琴喜出望外,将她的地边全部种上了树,树长起来了,沙挡住了,庄稼丰收了,做饭用的烧柴也有了。

1983年,她又在地上打主意,沙漠上可以栽活树,而种树有多种收益,但是,她不敢栽,怕政策变。

1984年冬天,靖边县决定将全县的荒山荒沙划拨到户,承包治理。牛玉琴和丈夫商量,咬咬牙承包了1万亩荒沙,开始一棵棵地种树。

1988年丈夫因病去世。但牛玉琴并没有倒下,她带领3个儿子和儿媳及孙子继续植树治沙,后来又承包了10万亩荒沙,并将它们全部披上了绿装。

牛玉琴是中国妇女的骄傲,但她是“富林子、穷劳模”。她的11万亩林子价值已愈几千万,生态效益更是不可估量。

其实,在最初的时候,淳朴的牛玉琴仅仅是想“把沙堵住,让沙子不再来压庄稼苗苗,这样就能吃饱肚子”的朴素念头,开始了家庭承包植树种草。而这却使她走出了“人进沙退”的第一步,从此便一发不可收。

20多年来,牛玉琴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累计投资860多万元,植树2700多万株,种灌木4000亩,搭障蔽900多万米,使11万亩荒沙得到治理,林草覆盖率达60%至80%。

在牛玉琴成了全国治沙劳模后,为支持全村人治沙,她将自己培育的万株树苗无偿支援给乡亲们,她又在省里争取了19万元资金,为金鸡沙村架通了高压电。

她组织本村农民打机井30眼,改造了3000亩水灌田,使本村农民人均收入大大增加。她又向水利部门争取资金5万元,为金鸡沙村32个村小组安装了自来水。

牛玉琴还个人投资30多万元,搞起了移民工程,将山区的24户特困户移到本村,她为移民平整了水地,实现了水、电、路三通,将24户移民加入了她的治沙行列;同时她为本村380多户村民安装了电话。

治沙使牛玉琴债台高筑,但她育树不忘育人。她说:“沙区人苦,苦在有沙;沙区人穷,穷在没文化。”

于是,在生活刚刚有点好转时,她便拿出了家中仅有的1万多元,又向银行贷款1万多元,建起了“旺琴小学”8间校舍,使周围的孩子都能够就近上学。

接着,她又多次上省城争取到190万元资金,修建起了2600多平方米的乡级一流中学。牛玉琴将林地作为德育教育基地,每年植树季节,都要带领全校师生去沙漠植树造林。

金鸡沙村到东坑乡的那条12公里的烂路,成了牛玉琴的心病。每年乡亲们都眼睁睁地看着收获的玉米、土豆而发愁,运输的拖拉机常常陷入沙土中动弹不了。

牛玉琴决定利用她的影响力,要钱修路。她上到北京国家林业总局,下到陕西省委、省政府、省林业厅、榆林市委市政府以及县委,四处“募捐”到500万元钱。终于修出了一条12公里长的柏油路,为当地五村一场的两万多农民打开了致富通道。

2002年,江泽民和朱镕基分别到陕北考察工作时听说她的事迹后,派专人前去接她,亲切接见了她。当时的国家副主席胡锦涛,也在中南海亲切会见了全国“十大优秀共产党员”牛玉琴。

她的故事,被拍成电影《一棵树》和电视连续剧。

牛玉琴不仅仅为11万亩荒沙披了绿,更重要的是,她那“狂风吹不倒,苦难压不倒”的精神,感动了中国。

她无言的举动,带动了身边一大批农民。于是,在牛玉琴的带动下,家家开始治沙,而且越来越多的农民,走进了治沙队伍。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