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教育何去何从?
作者简介
高靖珊:教育科学学院2015级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担任教育科学学院学研部副部长兼教育科学学院办公室助理。曾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三次专业一等奖学金,曾在2016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获得C类三等奖、在2017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获得C类二等奖、在校“吉师青年说”中获得优秀奖、在校英语演讲大赛中获得特等奖、在校“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中获得校内选拔一等奖。
《白鹿原》被评论界视为一部极具史诗性的作品,作者陈忠实用20世纪90年代人的视角诠释了一个从清末到新中国建立的近半个世纪发生在白鹿原这个不起眼的地方的一段历史。陈忠实先生跳出固有的审视精神思维模式,站到了一个全新的角度来描写历史的发展与变迁。
作品中白鹿两家的兴衰贯穿全书,白嘉轩和鹿子霖虽说都是地道的农民,但是他们对子女的教育问题却满怀激情,他们的教育观念有许多值得我们现代人思考的地方。白嘉轩把正统的封建儒家传统文化教育在他的孩子们身上发挥到极致,这是几千年来农耕文明的小家式教育的缩影。他们除了对土地的依恋与执着外,还有对家族精神的传承,但白嘉轩却没有想过这是否适合他的子女。而鹿家呈现的却是不同的情况。鹿家对教育的宗旨是“中一个秀才到我的坟头放一串草炮,中举人放雷子炮,中了进士放三声铳子”。鹿家的教育目的性极强。学习就是为了光宗耀祖,出人头地,认为只有考取功名,才能被别人认同,才不会被人瞧不起。鹿家的教育过于偏激,过于功利化。鹿子霖在继承先人遗训的同时,他认为传统的和新式的知识都应该学习。由此看出,鹿子霖顺应历史潮流,让儿子接受了两种教育。
虽然白嘉轩的儿子白孝文和白孝武接受了相同的家族传统教育,但性格有很大不同。白孝文在所有人眼里是“孝子贤孙”,但在与黑娃妻子田小娥的苟合事情暴露后,对原有的思想文化进行反叛,造成了家破人亡的惨况;白孝武和白嘉轩的性格和为人处世方式都相似,一生勤勤恳恳,处事谨慎周到,但却目光短浅拒绝进步,对恶势力不闻不问。而白嘉轩的女儿白灵是传统儒家教育和开放式的新式教育结合下而绽放出的百合花,思想进步,为革命献身,一生短暂而美艳;鹿家儿子鹿兆鹏是在放任式的新式教育下成长的风信子,一生曲折耀眼;白家长工鹿三的儿子黑娃是在传统教育和新式教育下成长的罂粟,冲破封建礼教,一生沉浮不定。
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在中国历史上经久不衰必然有它的优势所在。从白家四个子女身上可以体现出传统教育的优势,一是重视道德教化,有利于自身的修身养性;二是注重“中和”思想,有利于培养为人处世的生活方式;三是注重言传身教,有利于形成完善的人格品质。然而封闭式的传统教育也存在着很多缺陷:它恪守传统,缺乏创新意识;自给自足,缺乏集体意识;唯命是从,缺乏自体意识;安于现状,缺乏入世意识。
新式教育以鹿家的家族教育为代表,鹿兆鹏、鹿兆海都是新式教育下的新人,能够体现出新式教育的优势。一是注重自主意识,有利于培养人的创新意识;二是注重开放自由,有利于平等自由思想的形成。然而新式教育也存在着不足之处,以鹿兆鹏、鹿兆海为例,他们过度自由,缺乏沉着冷静的心态;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缺乏适合国情的实践;盲目求新,缺乏与社会实际结合。
小说记录了从清末民元到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半个世纪,那是军阀混战、外敌入侵、民不聊生的大混乱大变革的时代,现代科学迅速发展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时代。2015年,美国的前30名金融系毕业的博士中,来自中国的不少,但找教职岗位最成功的是去了加州理工学院,那个大学当然不错,可是,这么多中国博士生中没有一个被前10名或前15名金融系招聘。
由于这些博士都毕业于顶尖金融院系,这一结果很让人失望,各学校投入的资源和教授精力那么多,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
在美国金融和硅谷高科技行业中,印度裔高管远超华裔。大家熟悉的谷歌、微软、Adobe、软银、花旗集团等公司的CEO都是印度人,在这种级别的美国公司中似乎想不起一个中国人CEO。公司副总裁一级的印度人就更多了。而且,不只是美国企业界里中国人和印度人的反差这么大,在大学里也如此。比如,几年前美国主要商学院中,有12个在选拔招聘商学院院长,其中有10个给了印度裔聘书,没有一个给华裔。尽管后来一些印度裔谢绝了,但这本身也反映出中国和印度之间在教育、文化上的差距。
中国人天赋好,又聪明勤奋,但为什么结果会如此失望,跟美国、印度和其他国家的人差别那么大呢?答案主要在两方面,一是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包括中国父母对子女的养育方式;另一方面是儒家文化,尤其是坏在我们推崇的“顺从听话”和孝道文化上,这些文化烙印实际是中国人一辈子的包袱,走到哪里都无法丢掉,到哪里都吃亏。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最重要、最核心的,是孔子怀抱“人皆可以为圣贤”的道德理想,开创了有教无类的平民教育的先河。由此,全民族极其高涨的教育热情,尊师重教、兴学办学、对子女较高的教育期望等等,形成儒教社会的一种特质和精神面貌。与这一教育理想相连的制度安排,是著名的科举制。结构精巧的科举制,既是考试制度和学位制度,又是文官制度,这种“学而优则仕”的精英选拔机制,开辟了一个平等竞争、向上流动的社会通道,从而保持了封建社会的长期稳定。科举制所奠定的依照教育程度来选拔官员的制度,是一种十分先进的文官制度,它最具有认识价值的特殊之处,在一千多年前便已确立知识优先的准则,根据人的教育程度、学习水平来划分人的社会地位、分配社会资源,从而奠定了一种知识社会、学历社会的雏形——所谓的“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体现的都是对教育、知识的重要性排序。
但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着两重性。在千年来的教育现实中,封建时代的教育作为“传统教育”的基本表现是师道尊严、注入式、满堂灌、死记硬背、考试至上等。进入20世纪,尤其是五四以来,思想文化的变革异常迅猛。作为五四文化的主流,主张向西方学习的自由知识分子引进了欧美国家的意识形态,用以对抗和更新中国的传统文化。它在中国的传播,以科学和民主为主要价值。五四新文化对于反对旧的教育、文学、文化传统有摧枯拉朽之功。陈独秀、胡适、蔡元培、鲁迅等五四知识分子,无不强烈抨击旧教育,主张“打倒孔家店”,这种今天看来十分激进的态度,在当时无疑是具有历史合理性的。明显地,这个时代,中国正在自我反思教育,但好景不长,20世纪50年代初,在建立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过程中,对上半叶的“旧教育”采取强烈批判的态度和彻底改造的政策。在学习、移植苏联模式的过程中,将教育纳入计划经济的轨道。通过取消私立学校、教会学校,实行国家包办教育,私人和民间办学的教育空间基本不复存在。在“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政治至上的年代,知识价值和分数面前的平等也不复存在。在连续不断的政治运动中,与旧传统的“彻底决裂”,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之情和科学态度荡然无存。最终造成中国大陆教育中断、文明退化的浩劫。
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教育现实,与五六十年代并不相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制度安排——形成了一种以考试为中心、以升学为目的的教育,并且失去了制衡的力量。可以说,这是传统教育在当代的复活和强化。到20世纪90年代,它被恰当地命名为“应试教育”。应试教育的严重后果,是背离了基础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的宗旨,赋予基础教育所不应有的强烈的竞争性和筛选功能,用层层考试的办法,选拔出一小批“优胜者”,从而使绝大多数学生成为教育的失败者,打击和挫伤他们的自尊心、进取心,乃至使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在炽烈的应试教育的氛围中,出于追求升学率、增加竞争、提高考试难度的需要,致使我国中小学课程的深度、难度已成各国之最,高于发达国家一二个年级。由于脱离了多数青少年的实际认知能力,致使学生负担过重,厌学情绪严重,部分学生丧失信心而失学,是中小学生辍学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据人民教育出版社调查,约有80%的中学生学习理科教材有困难,中学厌学的达30%,有的地区高达60.5%。与严格的考试训练相适应,目前学校教育偏重智力教育,推崇能力主义,重视培养训练记忆、理解、概括、抽象等智力因素,重视逻辑思维能力,而较忽视情感、态度、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重视知识的传授,而较忽视个性发展;通过严格而激烈的竞争保持较高的考试水准,却不利于创造性的培养。同时,它削弱了教育的人文属性,导致教育的人文内涵的流失,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重视人伦教化、道德养成的特点。但我们又不得不依靠于“应试教育”。
在急于脱离传统到近乎败坏的教育的挣扎的过程中,中国循着历史的发展的必要成就了今天我们口中的“应试教育”。今天我们开始批判它,正如当初我们对旧式教育的批判。百年前我们被新式教育当头一棒后清醒地发现我们要引进新式教育来强大我们的民族,但没有预想到今天的结果。新旧教育该何去何从?我们该怎样发展今后中国的教育?着实令人深思,但我们依然期待着明天的中国教育,它将会引领中国走向更强,成中华之大气!
☆教师点评:赵晓光
习近平主席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当代文化教育的发展方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有一个重新的认识,才能体会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从文学作品中,思考中国的教育问题,很有启发性。《白鹿原》是反思文学的代表,作者对这一长篇小说有自己的理解。从教育的角度去分析这一部作品,一个时代的变化是思想的变化,同时教育也在变化。本篇列举了小说中几个人物的思想历程,并与其教育经历相结合,总结了教育对人的影响。同时,针对传统教育和新式教育的优点和缺点进行了阐述,对比新旧两种教育,提出疑问“如何平衡新旧教育”“未来中国教育应走向什么方向”。
整篇文章,行文流畅,条理清晰。突出主题,观点明确,详略得当。浅析《白鹿原》有着自己的风格,几处对比让文章更具思辨性,有目的地围绕主题进行分析。最后,联系实际反思当下,提出自己疑问,以展望未来收笔,引人深思。
教师简介:赵晓光,博士,副教授。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