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清高,接上生活的“地气”
亭亭毕业后做了一名教师。由于是寄宿学校,教师都在学校住宿。大家朝夕见面,开始与同事相处得还不错。休息时,老师们有时会打打扑克,或者去歌厅唱唱歌。亭亭心想:老师为人师表,为什么做些这些没有意义的事呢?太俗气了。每当被邀请时,亭亭都昂起头,笑笑,不屑于加入他们的活动。有一位学生家长因为孩子成绩提高了,出差带了一些新疆土特产送老师每人一些尝尝,以表谢意,亭亭不识时务地拒绝了。
没多久亭亭发现,同事们不愿意理他了。只要她过来,大家就停止谈话,偶尔也听到大家对她指指点点,说她太过清高了。
我们常见到这样一些人,他们天生清高,凡事有个人的一套行为标准,有自己的做人原则。当别人的举动不在其原则之内,不合乎他的标准,他就开始鄙视、疏远他人。
清高二字拆开来看,“清”意为无色,洁净;“高”往往又与高处不胜寒相联系。那些自认为洁净的人时常被孤立。
清高的人常常独来独往,其实并非他们自己喜欢这样,而是他们认为难以苟同于周围的世俗,无法与之同乐。这样就免不了被他人疏远。
古语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任何的群体都有维持一致性的趋向。对于与群体保持一致的成员,群体的反应是喜欢、接受、优待。而一旦有人偏离,群体则会厌恶、拒绝和制裁。所以,偏离于所处的群体有很大的冒险性。
很多人常常为同伴的疏远感到困惑。自己不过是坚持了自己的原则,为什么就受到他人的排斥?其实,问题常常在你所谓的“原则”上,你所坚持的原则常常并非真正的原则,而是你个人的偏好甚至乖僻;或者你把一些无足重轻地琐事也当做原则问题来处理,如此你的格格不入也就很自然了。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做人、看问题都不要太严苛,否则,就容易使大家因害怕而不愿意与你打交道。
常常听到这样的话,“我不喜欢和他们一起出门,他们太爱招摇了!”“我不愿意和他们共事,他们都太俗了!”当有人劝他别太清高时,他会说:“那可不是我的性格,我的理想可不是靠这个去实现的。”
我们也常常看到一些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刚从校园转到一个新的环境,对这个不喜欢,对那个也看不顺眼:认为老板铜臭味,认为同事太势利,不满意公司制度,对一些潜规则更是不屑一顾。这些自认为有个性,感觉自己超凡脱俗,对人情世故看不惯,甚至鄙视排斥。倘若这种不满的情绪时常表露出来,肯定对人际交往非常不利。
如果一个人要想融入某个圈子,就不要太挑剔圈子成员的某些共同的、在你看来是缺点的“缺点”。那样做就等于割断了与别人的自然联系,自己把自己孤立了起来,让自己陷入孤家寡人的绝地。懂生活、有阅历的人决不会这样做。
明成祖时,广东布政使徐奇进京朝见皇上,顺便带了一些岭南的藤席想馈赠给朝中官员。不料,藤席被京城的巡逻官截获,还将徐奇馈赠礼品的人员名单呈给了皇上。明成祖见名单中唯独没有太傅杨士奇,感到很疑惑,便召见杨士奇,想问个究竟。
杨士奇解释说:“当初徐奇受命到广东任职,行前众官员都作诗送别,所以徐奇此次回京特用藤席回赠。而那一次臣正好卧病,没有赠诗给徐奇,不然的话,我这次也在馈赠之列。今天众官员的名字虽在礼单上,但他们不一定会接受这个礼物,再说藤席为岭南特产,非贵重之物,馈赠他人只是为了表达谢意,不会有别的目的。”
杨士奇这番话讲得自然得体,明成祖的疑惑打消了,也原谅了徐奇。
封建君主权力至高且多疑,如借此机会炫耀自己的清廉,未必会得到赞赏,因为名单中官员未必没有皇上信任的,杨士奇若孤高标世未必会给皇上好感。杨士奇故意将自己牵扯进来,说明自己与别人没有什么不同,从而让明成祖更加看重。杨士奇此举免除了徐奇的祸事,同僚与他慢慢和睦起来。
其实,无论什么时代,杨士奇这样的人都是令人敬佩的。这一类人,他们整个人透着一股亲和力,虽然他们骨子里也很骄傲,有自己的原则,但他们办事灵活,懂得什么时候“随大流”,主动与人亲近。不清高,不标榜自己,接上生活的“地气”,换上的是质朴与智慧。
真的,做人应该懂得在适当的时候低调。不能因为别人与自己脾气不同,身份有异,价值观有别就显示出不耐烦或不屑。殊不知,在他人眼中,你却是个脱离群体的怪人。即使你真是高人一筹,也要懂得放下架子,踏实谨慎地做事。
另外,在某些方面,就算不同意别人的观点,也要谦虚一点,至少要懂得尊重别人,礼貌待人。可以不同意他人的说法,但要尊重别人的话语权。用不着刻意逢迎别人,但你要学会真心地赞美和欣赏;你不一定要请客送礼,但你至少不要吝啬微笑;你不需要说那些言不由衷的话,但需懂得尊重别人的感受。
记住,一个人想成功,就需要放下清高的架子,与某些人和事妥协,与生活妥协,让自己俗一点!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