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谈智者:拒绝小聪明,修养大智慧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季羡林:谈智者:拒绝小聪明,修养大智慧

拒绝小聪明,修养大智慧

大智若愚是真正的智者,他们往往不显山,不露水,不卖弄聪明,看似愚钝,实则拥有大智慧。有大智慧的人,通常做人低调,从来不向别人夸耀自己,吹嘘抬高自己,其做人的原则是厚积薄发,宁静致远,有着海纳百川的境界以及强者求己的心态。

季羡林先生认为,人的一生应该追求成为拥有大智慧的人,注重自身修养,做事不耍小聪明,没有太多的抱怨,真心实意,踏实做事,就好像璞玉一样,经过精细雕琢才可以成为绝代珍品。

小聪明

后人叹杨修“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不得不说,杨修是小聪明的典型,应了一句“聪明反被聪明误”。在曹氏朝廷多年,杨修晋升得很慢,究其原因自然是曹操不喜欢他的缘故,而他却没有意识到;曹操对他的厌恶和疑心越来越深,他也没有意识到。该聪明时他却反倒不聪明了,而不该显露锋芒时却又自作聪明,招致了更多的猜忌和厌恶。如果他知道自己的小聪明会给自己招惹杀身之祸,那么他还会如此外显自己的聪明吗?杨修的愚蠢就在于他的小聪明招致麻烦而不自知。

再有就是《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其判词曰:“机关算尽太聪明,反送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王熙凤为了自己的私利,机关算尽,将小聪明耍到极致,结局凄惨无比。她与杨修都是典型的“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人。

大智慧

战国末期秦国大将王翦奉命出征,出发前他向秦王请求赐给良田房屋。秦王说:“将军放心出征,何必担心呢?”王翦说:“做大王的将军,有功最终也得不到封侯,所以趁大王赏赐我临行酒饭之际,我斗胆请求赐予田园,作为子孙后代的家业。”秦王大笑,答应了王翦的要求。王翦到了潼关,又派使者回朝请求良田,秦王也爽快地答应了。手下心腹劝告王翦不要这么贪心,王翦支开左右,坦诚相告:“我并非贪婪之人,因秦王多疑,现在他把全国的部队交给我一人指挥,心中必有不安。所以我多求赏赐田产,名为子孙计,实为安秦王之心。这样他就不会疑我造反了。”

与杨修和王熙凤不同,王翦深知秦王心性,知道韬光养晦,不露锋芒,才能免遭猜忌。

英国的温莎公爵曾经主持了一个招待印度当地居民首领的宴会。宴会结束时,侍者为每个客人端来了洗手盆。当印度客人看到那精巧的银质器皿里盛着清澈的水时,便以为这是英国皇室的待客之道,于是端起来一饮而尽。这一举动,让英国贵族们目瞪口呆,不知如何是好,只是愣愣地关注着温莎公爵。温莎公爵神色自若,不露声色,一边继续与客人谈笑风生,一边也端起自己面前的洗手水一饮而尽。于是,大家也纷纷仿效温莎公爵,喝了面前的洗手水,宴会在热烈而又祥和的气氛中取得了预期的成功。

在英国宫廷礼仪之中,自然是不能把洗手水喝掉的。而印度首领在不了解风俗的情况下,冒失地喝掉了洗手水。作为主人,温莎公爵并没有“聪明”地指出他们的做法不妥,而是装了糊涂,跟着将洗手水喝下,避免了印度首领的尴尬,使宴会在和谐的气氛中进行。温莎公爵的做法彰显了自己高贵的品格与风度,树立了良好的个人形象,营造了和谐的氛围。

大智若愚是中国人特有的做人的心态,也是中国文化几千年所凝聚的特有的大学问、大智慧,是中国人追求的人生境界。与道家的“上善若水任方圆”有异曲同工之妙,大智若愚是大勇若怯,以柔克刚;是藏锋露拙,明哲保身;是无所为,而后无所不为。

保持正确的心态,拒绝小聪明,修养大智慧,人的认知才会冷静,才会清醒,才能拥有一颗宽容之心,才能养成一种大气度,从而淡然地看待世间的纷纷扰扰、尔虞我诈;超脱功利,看透世俗,善待世间的一切,居闹市仍心静,无论何时何地都能保持一颗平常心,做到宽仁待物、处事从容。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