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与张兆和
那是1932年的夏天,清晨的阳光并不猛烈,照在苏州九如巷的半边街道上,投射出金色的光圈。一个面容清秀、戴着近视眼镜,身穿灰色长衫的青年人看了看手表,指针正指向十点。
他看起来有点紧张,在石库门黑漆的大门外徘徊。过了良久,仿佛是下定了决心,他伸手叩门。“咿呀”一声,大门打了开来,看门的吉老头高声说道:“年轻人,你找谁啊?”
“老人家,能否告诉你家三小姐张兆和,说一位青岛来的沈先生找他呢?”青年人恭恭敬敬地说道。
闻言,吉老头上下打量了一下这个年轻人,见他文质彬彬,很有礼貌,于是说: “三小姐不在家呢,这样好吧,请您进来等她好吗?”谁知道话一出口,这个客人不但不进门,反而倒退到大门对面的墙边,站在太阳下面发愣。
看到这个情形,吉老头抱歉地说:“您莫走,我去找二小姐。”
原来,这位青岛来的沈先生就是文学史上有名的沈从文。他原名沈岳焕,是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流浪到湘川黔边境地区,看遍了祖国的秀丽河山。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渐渐创出一片天地。
1928年9月,沈从文到了上海。经过徐志摩的推荐,他被胡适聘到中国公学去任教。沈从文不是一个好老师,他的湘西土话很多人听不懂,而且他的声音又非常小。第一次上课堂讲课的时候,他几乎有十多分钟都没说出话来。
那时候天气渐渐转凉,但沈从文的额头仍布满了汗水。此时学生们窃窃私语起来:“沈先生还是作家呢,怎么这么腼腆?”“都十分钟了,还不说话。”听着这些声音,他更紧张了。
突然间,他的视线触碰到底下的一个学生。那是个年轻的女学生,皮肤微黑,容貌俏丽。此时她的眼睛里含着微微的笑意,见沈从文注意到她,那个女学生落落大方地微笑着,眼神里充满了鼓励。
那一瞬间,沈从文觉得好像被什么击中一样,眼里只有那个女生,也不知道怎么上完课的。下课后,他多方打听,才知道那个女学生叫张兆和。“多好听的名字啊。”沈从文这样说道。
张兆和出身名门望族,在张氏家族中,她与二姐允和、妹妹充和都在最先进的新式学校读书。她们姐妹喜欢新文学,家里订有《小说月报》《新月》等刊物,还自办了一个刊物,取名为《水》。
在中国公学读书时,张兆和才18岁,却已经是个风云人物。她聪明可爱,单纯任性,成绩也很好,拿过女子全能第一名。有很多人都喜欢这个皮肤微黑、活泼美丽的少女。张兆和把这些追求者编成了“青蛙一号”、“青蛙二号”、“青蛙三号”。后来二姐张允和取笑说沈从文大约只能排为“癞蛤蟆第十三号”。
当日,张兆和慕沈从文之名去旁听他的课,却看到他紧张过度的情形,不由偷笑。回去后她就忘了这件事,没想到就这一笑,使得沈从文深深爱上了这个纯真的少女。
有一天,张兆和才下课,就看到一个戴着眼镜,文质彬彬的青年走过来,将一封信塞在她手中,话也不说就走了。
那个时候张兆和虽然小,但是已经收到了很多男孩子写来的情书。她不回复,但是也不撕掉,一律保存,还一封封地编上号。所以收到这封信,她也没讶异,就把它放书包里。但那个戴眼镜的青年好像很眼熟,张兆和想,我怎么觉得见过他似的。
等回到家,把信拆开一看。洁白的信纸上只有一句话“我不知道为什么忽然爱上了你?”落款处用清秀的字迹写着“沈从文”三个字。
张兆和心里想,他还是老师呢,呆呆笨笨的,居然给学生写情书。她不仅没有回信,而且没有给这封信编号。不过,接着第二封、第三封,一封比一封厚重,张兆和一概还是不理,甚至有些信原封不动地送回。
没有得到张兆和的回应,沈从文并不沮丧,他已经习惯了写信。下课回家时,摊开信纸,他的脑海里就浮现出张兆和俏丽的脸。每到这时,那些优美的词句就会汩汩地从笔尖里流淌出来。
但张兆和始终没理他。可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很快地,学校有了流言,说老师沈从文正在狂追学生。张兆和不胜其扰,拿着情书找到校长理论,那个校长就是胡适。
校长室内,张兆和拿着一沓信放在桌子上,说:“沈老师写这个信给我不太合适吧。”
胡适翻着厚厚的情书,被其中的文字所打动。他也听说了沈从文对张兆和的苦恋,想助这个敏感的文学家一臂之力,于是他对张兆和说:“他非常顽固地爱你。”
听到这句话,张兆和生气了。她想做的是解决这件事情,让沈从文不要再写情书过来,谁知道校长却这样说。她开口便道:“我很顽固地不爱他。”
胡适说:“我也是安徽人,我跟你爸爸说说,做个媒。”兆和急红了脸:“不要去讲,这个老师好像不应该这样。”没有得到校长胡适的支持,张兆和只能听任沈从文继续写情书。
很快地,两年时间过去了,张兆和收情书也收到麻木,渐渐觉得这个呆呆的老师也颇有几分可爱。1932年夏天,她大学毕业回到了苏州的老家。沈从文从青岛追了过去,于是出现了开头的一幕。
沈从文带着巴金建议他买的礼物——一大包西方文学名著敲响了张家的大门,吉老头却说三小姐不在,叫了二小姐允和出来。
张允和认出了沈从文,说:“沈先生,三妹到公园图书馆看书去了,一会儿回来。请进来,屋里坐。”
一听张兆和不在,沈从文觉得很失望。他满脸通红,吞吞吐吐地说:“我走吧!”看到这个场景,张允和觉得过意不去,就把话转个弯说:“太阳下面怪热的,请到这边阴凉地方来。”
沈从文还是没动,他想了想说:“还是算了吧,把这些书给三小姐,我相信她会喜欢的。”说着,就把那些文学名著递给张允和。
她接过书,无可奈何地说:“那么,请把您的住处留下吧,等三妹回来了我告诉她。”
沈从文结结巴巴地说了自己住的旅馆名字,然后转过身,低着头,失望地离开了。到了中午吃饭的时间,张兆和回来了。张允和责怪她说:“你明明知道沈从文今天来,却跑去图书馆躲他,假装用功!”
张兆和有些不服气:“谁知道他这个时候来?我不是天天去图书馆吗?”
张允和说:“别说了,吃完饭,马上去。他毕竟是老师。”然后告诉三妹旅馆名称和房间号数。张兆和有些吃惊:“旅馆?我不去!”
“老师远道来看学生,学生不去回访,这不对。”张允和说。但是张兆和就是不去,最后两姐妹想了一个主意,决定把沈从文请到家里来。
回到旅馆的沈从文思绪烦乱,他一个人躺在床上,满脑子净是张兆和的音容笑貌。他以为张兆和肯定不会去旅馆找他,因为当时的张兆和对他还比较冷淡。
突然间,他听到两声轻轻的叩门声,不由立刻从床上爬起来。他心想,会不会是张兆和呢?但又觉得不敢相信。打开门后,他看到门口站着一个清丽的少女,嘴角挂着腼腆的笑意,正是他苦苦等待的张兆和。他觉得一阵狂喜涌了上来。
张兆和说:“沈老师,多谢你带的那些书。”望着她清秀的脸,沈从文结结巴巴说不出话来。
在苏州停留一周的时间里,沈从文每天一早就来到张家,直到深夜才离开。在这期间,张兆和终于接受了沈从文的感情,长达三年的情书追求有了一个美满的结果。但是腼腆的沈从文却没有当面向张兆和的父亲提亲。
七天后,沈从文离开了苏州,返回青岛。沈从文写信给张允和,托她征询父亲对这桩婚事的意见。
张兆和的父亲思想开明,对儿女的恋爱、婚姻,从不干涉。在张兆和的婚事上,他自然也不持异议。
在得到父亲的明确意见后,张允和与张兆和一同来到了邮局,给沈从文发了一份电报,电报内容只一个“允”字,允就是张允和的允,这一个字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就表示是允许了,另外一层意思呢,允是她的名字,即回复人的名字。
所以实际上这只能算半个字的电报,半个字的电报也是很古怪的。半个字的电报发出去了,张兆和却仍不放心,她担心沈从文看不懂,就给沈从文发去了另一封电报:乡下人,来喝杯甜酒吧!
1933年9月9日,沈从文与张兆和在北平的中央公园举行了婚礼。
入选理由:
堪称现代文学史上最浪漫的师生恋。阿离之言沈从文是一个浪漫主义者。或许,我们可以称他为沈老师更加贴切。沈老师的恋爱颇有几分传奇和言情小说般的特色。
因为沈老师的爱情故事和他动人的文字,让他的居住地凤凰古城成了旅游胜地。1902年12月28日,这位著名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沈老师诞生在凤凰古城中营街一座典型的南方古四合院里,从此开始了他的浪漫人生。
我们的沈老师在20世纪20年代就蜚声文坛,被誉为“中国第一流的现代文学作家,仅次于鲁迅”(金介甫JeffereyC.KinKley著《沈从文论》)。沈老师的一生是一个典型文人的一生,为中国的教育事业也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他的人生没有涉及太多大环境下的政治、革命因素,在沈老师笔下,永远只有优美、动人、温馨、诗意、唯美,所以沈老师的情书才能如此打动人心,连胡适都被感动。那种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突出、单纯而又厚实、朴讷而又传神的文字,我们都应该学习一下,至少以后写情书的时候可以作为参考。
沈老师的生平,几乎就是一部教育工作者的职业奋斗史。他1923年至1928年在北京以写作谋生;1928年至1930年,在上海中国公学任讲师,兼《大公报》《益世报》等文艺副刊主编;后来在青岛大学任讲师;1934年至1939年在北京主编全国中小学国文教科书;1939年至1947年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1947年至1949年在北京大学任教授;1950年至1978年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任文物研究员;1978年至198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任研究员。
沈老师的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均有着重大的影响。其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
作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工作者,光是在文学上具有国际声誉还不行,必须还要搞搞科研,于是,沈老师还是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他撰写出版了《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学术专著,特别是巨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影响很大,填补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项空白。
沈老师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但处处有爱。所以,他能在那个动荡的年月里享受到一份朴实自然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