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而今 【本书体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因称柳河东;晚年贬任柳州刺史,所以又称柳柳州。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当过监察御史、礼部员外郎等职。参与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斥外州,一直到死。有《柳河东集》。《龙城录》,《说郛》题柳宗元作,宋代张邦基《墨庄漫录》认为系宋人王铚伪作。姑存于此。
赵昱字仲明,与兄冕俱隐青城山后,事道士李珏。隋末,炀帝知其贤,徵召不起,督让益州太守臧剩强起。昱至京师,炀帝縻(mí迷)以上爵,不就,独乞为蜀太守。帝从之,拜嘉州太守。
时犍为潭中有老蛟,为害日久,截没舟船,蜀江人患之。昱莅政五月,有小吏告昱:会使人往青城山置药,渡江,溺使者,没舟航七百艘。昱大怒,率甲士千人及州属男子万人,夹江岸鼓噪,声振天地。昱乃持刀没水,顷江水尽赤,石崖半崩,吼声如雷。昱左手执蛟首,右手持刀,夺波而出。州人顶戴,事为神明。
隋末大乱,潜以隐去,不知所终。时嘉陵涨溢,水势汹然,蜀人思昱。顷之,见昱青雾中骑白马,从数猎者见于波面,扬鞭而过。州人争呼之,遂大怒。
眉山太守荐章太宗文皇帝赐封神勇大将军,庙食灌江口,岁时民疾病,祷之无不应。上皇幸蜀,加封赤城王,又封显应侯。昱斩蛟时,年二十六。珏传仙去,封佑应保慈先生。
(选自《龙城录》)
赵昱字仲明,和兄长赵冕一同隐居青城山之后,随道士李珏学道。隋朝末年,隋炀帝得知他贤能,征召他做官但他不去,就责令益州太守臧剩强请他出山。赵昱来到京城,隋炀帝赐给他上等的官爵,他不接受,只要求当蜀地的太守。皇帝答应了,任命他为嘉州太守。
当时犍为县的水潭中有一条蛟龙,长期为害,拦截并沉没船只,蜀江的人以它为祸害。赵昱到任五个月后,有小吏禀报:派人上青城山置办药物,渡江时碰上了蛟龙,淹死使者,覆没船只七百艘。赵昱大怒,率领一千名全副武装的士兵和本州一万男子,夹江而列,发出震天价喊声。赵昱提着刀没入水中,一阵子以后,江水都红了,石崖崩倒半截,江中吼声如雷。赵昱左手握着蛟龙头,右手拿刀,冲出波面。全州人对他顶礼膜拜,当做神明。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赵昱悄悄地隐居起来,不知最后怎样。一时嘉陵江涨大水,水势汹涌,蜀地的人思念起赵昱。不久,看见赵昱在青雾中骑着白马,有几个猎者跟随着,出现在水面上,扬鞭而过。州里的人竟相欢呼他,他大为生气。
眉山太守奏请太宗皇帝赐封赵昱神勇大将军,在灌江口立庙祭祀。人有疾病,每年祭祀时向他祷告,没有不应验的。太上皇行幸蜀地,加封他赤城王,又封显应侯。赵昱斩杀蛟龙时,二十六岁。传说李珏成仙而去,被封为佑应保慈先生。
本篇塑造了一位淡于名利却勇于拯斯民于水火的英雄形象。
作品可分四段,首先概述赵昱为官前的情况:他隐居学道,征召不起。被迫出山后,亦无意于功名利禄,只想为民众办些实事。中心部分记述赵昱的壮举:犍为潭中的蛟龙,“为害日久,截没舟船”,是蜀地的大害。在他到任五个月后,蛟龙又掀翻了派去置药的船只和使者,赵昱大为生气,决心斩杀蛟龙。他率领“甲士千人”和“州属男子万人,夹江岸鼓噪,声震天地。”在这样的气氛中,赵昱“持刀没水”。至于怎样斩杀蛟龙,作者没有做正面描写,只向读者提供了“江水尽赤,石崖半崩,吼声如雷”的场面,人们尽可以想象那是怎样的一场恶斗,想象赵昱是怎样的勇武刚强!这里的描写,不禁令人想起《世说新语·周处》一篇中周处斩蛟的故事:“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相比之下,一个夸张,一个平实;柳氏所写确是惊心动魄的。
第三部分,作者写了赵昱“不知所终”后的传说。嘉陵江涨大水时人们需要他,他也曾显现。但当人们欢呼他时,他却“大怒”起来。这一段文字是对赵昱形象的继续完善。他为什么在“嘉陵涨溢”时“从数猎者见于波面”?是“只缘妖雾又重来”,在捉拿兴风作浪的妖孽!那么他为什么又“大怒”呢?应该说,这还是他不求颂扬,淡于功名的性格的体现。
最后部分叙述赵昱受帝王封赐的情况,虽未摆脱历史的局限,但旨在表现人们对赵昱的崇敬,最后完成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所以并非多余的笔墨。
从艺术手段来讲,首先一点,作者擅长于简洁而生动的场面描写,如:“见昱青雾中骑白马,从数猎者见于波面,扬鞭而过”,何等勇武神威!作者的崇敬之情亦溢于言表。如本篇中赵昱斩蛟的场面,宛若电影特写镜头,给人以过目难忘的深刻印象。
本篇富有浪漫色彩,柳宗元把现实与传说融为一体,塑造了赵昱这一光彩照人的英雄形象。实际上,作者是在永贞革新失败以后,借民间传说中的这样一位人物,重申他的改革弊政,为民除害的理想而已。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