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法国作家。一八〇二年二月二十六日生于法国东部的贝藏松,父亲是拿破仑时期的将军,母亲信奉旧教,青年雨果受母亲的保皇主义政治观点影响较深,崇拜法国早期浪漫主义作家夏多布里昂,发表过歌颂王朝和天主教的《颂诗集》(1822)。一八二六年,雨果与缪塞、大仲马等人组成“文社”,明确支持浪漫主义,反对古典主义,与此同时,政治上也开始转向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立场。一八二七年,雨果发表韵文剧本《克伦威尔》和《克伦威尔》序言,因此被公认为浪漫主义运动的领袖。一八三〇年,他的浪漫主义剧作《爱尔那尼》上演成功,成为法国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事件。同年,雨果热情地迎接七月革命的到来,创作上进入盛期,写作了大量的诗歌、小说和戏剧。一八四一年被选入法兰西学院后,他主要从事政治和社交活动,创作上处于相对的沉默时期。一八四八年六月革命后,雨果从拥护君主立宪制转向坚定的共和主义立场。三年后,因反对路易·拿破仑旨在恢复君主制的政变而遭到迫害,开始了长达十九年的流亡生活,创作上随之进入一个新阶段。一八七〇年,普法战争爆发,拿破仑第三帝国崩溃,雨果返回巴黎,投入反抗普鲁士侵略军的战斗。一八七一年巴黎公社起义失败后,他挺身而出,为公社辩护,竭力保护受迫害的公社社员。一八八五年五月二十二日,雨果逝世于巴黎,法兰西举国为他致哀。
作为法国浪漫主义运动的领袖,雨果的美学主张集中体现在《克伦威尔》序言中:他明确否定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强调自然中的一切都可以成为艺术题材,并提出了对比的原则。他认为,艺术的真实应该是一种高于现实的真实。为了做到这一点,文学艺术家必须进行选择,不是选择“美”的东西,而是选择具有特点的东西。雨果的美学主张,对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创作上,雨果在小说、诗歌、戏剧等方面均有建树,尤其以小说成就为卓著。他的小说主要有《一个死囚的末日》(1829)、《巴黎圣母院》(1831)、《穷汉克罗德》(1834)、《悲惨世界》(1862)、《海上劳工》(1866)、《笑面人》(1869)和《九三年》(1874)。中篇小说《一个死囚的末日》传达了雨果废除死刑的呼吁,最早表现出他的抽象人道主义思想。《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代表了他在浪漫主义小说创作中的最高成就。《穷汉克罗德》作为长篇社会小说《悲惨世界》的前奏,尖锐地提出了工人的贫困和犯罪问题,反映了雨果幻想通过道德教育来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写于流亡期间的《笑面人》,以十七、八世纪之交的英国社会为背景。作品主人公关伯伦原是贵族的后裔,从小落入人贩子之手,被毁容摧残成奇丑的卖艺人。但他心底善良,富有反抗意识,与义父收留的残疾少女真诚相爱。后来少女因病离开人世,关伯伦也断然拒绝了得以恢复贵族身分的机会,投海去追踪少女的亡灵。《九三年》是雨果的最后一部重要作品,这部长篇小说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描写一七九三年共和国军队镇压旺岱地区反革命叛乱的历史事件。叛乱头子朗特纳克侯爵在逃窜时为了从火中救出三个孩子而被捕,共和国军队司令官郭文被他的行为感化,私自将他放走,郭文因此被军事法庭判处死刑。负责执行死刑的政务委员西穆尔登在处决郭文的同时,也因受良心的谴责而开枪自杀。小说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惊心动魄的阶级斗争,揭示了“野蛮对付兽性”的革命法则,但也宣扬了“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的思想。
雨果同时被视为法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民族诗人之一。他的创作活动最早从写诗开始,优秀作品有《惩罚集》(1853)、《静观集》(1856)、《凶年集》(1872)和史诗《历代传说》等。《惩罚集》以拿破仑第三政变为中心题材,辛辣地嘲讽了这个独裁者的卑劣和腐朽,表达了民族的义愤和确信光明必将到来的信念。诗作以沸扬的革命激情,冲击着拿破仑第三摇摇欲坠的统治。《静观集》主要传达了诗人从一八三四至一八五五年间的思想感情。它包括歌咏爱情、阐发哲理、论战答辩、悼念亡灵等多样题材和风格的诗篇。其中的一些篇章,被视为法国抒情诗中的佳作。《历代传说》在雨果的诗歌创作中占有突出地位,它以巨大的画幅,具体生动地展现了神话、传说和历史记载中的人物和事件,表达了诗人所要阐明的人类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哲学观点。雨果的戏剧在法国文学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其成就主要体现于《欧那尼》(1830)、《玛丽蓉·德洛麦》(1831)、《逍遥王》(1833)、《吕伊·布拉斯》(1838)等剧作和一系列历史奇情剧。雨果是最为各国文化界所熟知的世界著名作家之一,他的作品至今在许多国家仍享有很高的声誉,拥有极广大的读者。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