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什克洛夫斯基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什克洛夫斯基

维·鲍·什克洛夫斯基(Виктор БорисовичШкловскчй,1893—),俄罗斯苏联作家,文艺学家和文学批评家。出身于教师家庭。肄业于彼得堡大学语文系。俄国形式主义的主要创始人和理论家。歌语言研究会的主要组织者之一。

1930年以前,什氏以其理论活动宣扬俄国形式主义的理论原则和纲领。主要著述有《语词的复活》(1914)、《波杰勃尼亚》(1919)、《艺术即手法》 (1917)、 《散文论》 (1925)等等。什氏反对俄国学院派、象征派,力避使文学研究成为历史学、社会学或政治学的附庸,摒弃文学与社会的联系,否认文学具有社会内容。什氏认为,语言艺术首先是由词语构成的,它的特殊性在于使它有别于其它任何材料的特点。艺术的目的在于被感知,它能更新我们对生活和经验的感觉,使那些已变得习惯了的或无意识的东西陌生化。而“陌生化”、“情节的延宕”、 “手法”、“诗歌语言中的难化节奏”,等等,都是增加艺术可感受性的方法。艺术即艺术手法体系。 “新形式不是为了反映新内容,而是为了取代已失去其艺术性的旧形式”。在构成文学时,现实只起次要的和从属的作用。它是作为艺术家以其为始端的既定物之一而进入作品的。艺术家对现实的支配,与他对普通语言、公认的文学习惯与手段的支配是一样的。它是作品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它的指代对象(文学没有指代对象)。因此,文学形式的变化不是由变化了的现实所决定的,而是由要更新文学的无意识化形式(即陌生化)这一需要所决定的。什氏的上述观点,由于其理论根据的不足,虽有精华和卓见,但早在二十年代就已证明是站不住脚的。

从发表于1930年的《一个科学错误的纪念碑》起,什克洛夫斯基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和论著,开始对二十年代以他为代表人物之一的俄国形式主义的美学观和文艺学观点,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分析、修正和自我批判,并将其理论著述的重心转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方面来。其主要著述有: 《艺术散文、思考和分析》 (1959)、《从前有个》(1961)、 《弓弦》 (1970)、《六十年间》 (1979)等。

什克洛夫斯基对列·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马雅可夫斯基有精深独到的研究,写有论述这些作家作品的论文。除此之外,他还写作中篇小说和回忆录。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