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斌及其《红旗谱》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梁斌(1914— )当代著名小说家。原名梁维周,河北蠡县人。1930年考入保定第二师范学校,1931年参加保定二师学潮。“九一八”事变后,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1932年参加故乡高蠡武装暴动。1933年到北平,开始文学创作,并加入北平“左联”。1934年写出以高蠡暴动为题材的第一个短篇小说《夜之交流》。1942年后,先后写出短篇小说《三个布尔什维克的爸爸》,五幕剧《千里堤》,中篇小说《父亲》等。1953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红旗谱》,1955年至1956年完成第一、二卷初稿。第一部长篇小说《红旗谱》于1958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第二部长篇小说《播火记》于1963年出版。1983年又出版了第三部长篇小说《烽烟图》。1977年还出版了反映土改运动的长篇小说《翻身纪事》。在梁斌的这些创作中,影响最大的是长篇小说《红旗谱》,出版后很快被改编成电影,被译成外文,成为建国后优秀长篇小说之一。

《红旗谱》是一部描绘农民革命斗争的壮丽史诗。小说以反割头税、保定学潮为主要内容,真实地描写了1927年大革命前后到“九一八”事变后我国北方农村和城市的阶级斗争状况。作品以冀中平原锁井镇的朱老忠、严志和两家农民祖孙三代和地主冯老兰一家两代斗争的历史为主线,揭示出农民阶级同反动统治阶级及日本帝国主义的尖锐对立,再现了中国农民走向革命的历程,以新的历史高度,概括了整个民主革命时期的中国农民的历史命运。作品还热烈地歌颂了广大农民英勇不屈,前仆后继的斗争精神;同时也深刻揭示,农民个人自发的反抗斗争的道路是行不通的,只有在先进思想的指导下,走武装斗争的道路,才能摆脱受压迫的命运。

《红旗谱》成功地塑造出革命农民几代人的英雄形象。其中,朱老忠是最有艺术光彩的典型形象;这是一个跨越新旧两个历史时代、在斗争中找到了正确方向的农民英雄。朱老忠对反动统治阶级,怀着强烈的阶级仇恨,具有不屈的反抗意志和韧性战斗精神。“出水才看两腿泥”是朱老忠的口头语,这正体现了他的韧性战斗精神。在和其他农民关系上,他重团结,讲义气,患难相顾,舍己为人,“为朋友两肋插刀”。作品中的严志和是和朱老忠形成对比的普通农民形象。他勤劳朴实,善良本份,乐于助人,充满对地主阶级的仇恨,但他的心胸比较狭窄,有些胆小怕事。后来在斗争中经受锻炼,逐渐坚强起来。《红旗谱》也刻划了在党领导下成长起来的农民第三代。江涛和运涛都是在党的培养下成长起来的农村青年,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

《红旗谱》是一部具有鲜明的民族气魄和民族风格的优秀作品。小说反映的斗争发生在三十年代的“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冀中平原,它既有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特点,又有着切合中国国情的斗争道路、斗争方式,小说描写了党和劳动人民直溯至远祖的血缘谱系,表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不甘屈服的民族精神,这是构成小说民族风格的基本因素。此外,小说还表现了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如赶年集、走庙会、过除夕、上坟祭奠等,都具有浓厚的民族风味。在表现形式上,批判继承了中国古典文学传统。描写人物时把粗线条勾勒和细线条的描写结合起来;多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在结构上,作者没有生硬地搬用中国小说章回体,而是用了比较短的章节;在处理故事情节时,作者也力求使之生动曲折,来龙去脉也都交待很清楚。作品语言朴实、生动、浑厚,十分口语化和个性化。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