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与《新爱洛绮斯》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卢梭,让·雅(1712—1778)是法国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学家、文学家。一七一二年六月二十八日生于日内瓦一钟表匠家庭。十二岁离开日内瓦到法国流浪,先后当过学徒、仆人、家庭教师,受尽富人白眼和凌辱。一七四一年到了巴黎,教音乐、当秘书,为《百科全书》撰稿。一七四九年为第戌科学院写应征论文《科学与艺术》,中选,蜚声法国。该文断然否认了文学艺术的作用,认为人的天性本来善良,是“文明腐蚀了他,毁了他最初的幸福”。一七五五年再次写应征论著《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歌颂人类的原始社会,认为不平等起源于私有观念和私有财产。没有中选,但它最后确定了卢梭的声誉。隐居巴黎附近的蒙莫朗西森林期间,写出了》新爱洛绮斯》(1761)、《民约论》(1762)、《爱弥儿》(1762)。《民约论》是政治论著,批判了强者自有特权,奴役天生合理的封建法权观念。其中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主权在民思想影响很大,后来被写进法国的《人权宣言》中。教育小说《爱弥儿》出版后政府下令焚毁,要逮捕作者。卢梭被迫辗转逃亡瑞士、普鲁士、英国,最后化名逃回法国,发表了为自己辩护的自传《忏悔录》(1765-1770;于1781-1788年出版)。一七七八年七月二日结束了悲愤的一生。卢梭在文学方面的贡献是三部小说。书信体长篇小说《新爱洛绮斯》(1761),描写了平民家庭教师圣·普乐同他的学生贵族小姐尤丽相爱的故事。他们同中古时期法国哲学家阿贝拉尔与他的学生爱洛绮斯相爱一样,都以悲剧结束,故名。圣·普乐与尤丽相爱,尤丽的父亲认为不可思议,赶走了圣·普乐,把女儿嫁给一个五十多岁的贵族。尤丽婚后将这段经历告诉了丈夫,丈夫为表示对她信任,又请圣·普乐回来教书。二人朝夕相见,都极力控制自己的感情。有一天二人重游日内瓦湖,感慨万端,尤丽哭泣甚久。最后尤丽忧郁而死。小说描写了自然道德与封建道德之间的冲突,表明了爱情悲剧的原因是等级门阀观念与贵族的阶级偏见,同时也反映了对以感情为基础的婚姻理想的追求。心理描写细腻,富于抒情性,描写自然情景交融。《爱弥儿》(1762)描写了一个人从生到死的受教育的全过程,强调了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能恢复人的美好天性,避免社会偏见和恶习的影响。《忏悔录》(1781-1788)描写了作家从出生到一七六六年间五十多年的生活经历,“既不掩饰恶,也不夸大善”。叙述了童年时代的辛酸,孩提时代寄人篱下的屈辱以及少年时由阅读希腊罗马作品而形成的爱自由、不屈服的性格。作家描写了步入人生以后所受到的虐待,揭露了社会的种种黑暗和腐败。名为“忏悔”,实为控诉。作品对被侮辱被损害者表现了深切的同情,而对自己的一些过失也做了大胆的暴露。它被称为“个性解放的宣言书”。卢梭的理论著作和文学作品的鲜明特色是崇尚自我、抒发感情、热爱自然,对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产生很大的影响,被公认为这一文学流派的先驱。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