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演义》的作者是谁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三国志演义》的作者

中国的古代小说,往往有作者问题。有时候,某一部小说的作者到底是谁,一时很不容易说清楚。

这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在那个时代,小说不受上流社会重视。大多数的人把小说当作是茶余酒后的一种消遣物。因此,小说的作者也不受到重视。人们只要看小说的内容,小说的故事,谁管你是张三写的,还是李四写的。

第二个原因:小说作者的社会地位低微,受到一些人的蔑视,所以一般不敢署名,不敢挺直腰杆,理直气壮地公开承认,这部小说就是我某某某写的。

第三个原因:那个时代没有稿费,作者的头脑里也没有著作权的概念。他们是随意而写,随意而流传。除非是内容出了违反法律的问题,出了诽谤他人的问题,才会去注意和调查作者是谁。

第四个原因:很多小说不署作者的姓名,例如《西游记》和《红楼梦》。有的则不署真实的姓名,而只署一个谁也不知道的笔名,例如《金瓶梅》

这就给古代小说研究中增加了一个专门的课题:研究小说的作者问题。《西游记》的作者是不是吴承恩?《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还是石兄,或者是曹雪芹的爸爸,或者是河北丰润一个姓曹的某某人?《金瓶梅》的作者“兰陵笑笑生”是谁,竟然出现了三四十种猜测!直到今天,这些古代小说的作者问题,还在不断地引起海内外学术界的争论。

我曾经说过,“和其他著名的小说家比较起来,罗贯中还算是幸运的。不管怎么说,他的姓名总是和《三国志演义》牢固地联系在一起的。”可是,我的一位学生对我说,“刘老师,您说得太早了!太乐观了!”原来,就在我说这话不久,就有一位姓张的先生,连续不断地发表几篇论文,剥夺了罗贯中的著作权。但是,他的理由不充分,他的根据也不充足。他可以说是犯了常识性的错误。他错误地把一个明末天启年间出版的《三国志演义》黄正甫刊本当成了比嘉靖刊本还要早的刊本,因此得出了错误的结论。

关于这个问题,今天不能细说。我在这里只需要举出两个证据:第一,所谓“黄正甫”这个人,在福建建阳黄家的家谱上,叫做“黄一鹗”,是万历年间的人。第二,日本目前还保存着黄正甫所刊刻的其他书籍,书上明确地记载着刊刻的年月,是万历年间,而不是嘉靖以前。

我有把握地告诉大家:他的结论是不能成立的,是错误的。罗贯中的著作权是不能剥夺的。

那么,为什么说,《三国志演义》的作者就是罗贯中呢?

现存最早的完整的《三国志演义》刻本是嘉靖壬午本。在它的上面,明确地题署着两行字:

晋平阳侯陈寿史传

后学罗本贯中编次

这两行字意味着什么呢?第一行字,说明小说的素材来自什么地方。第二行字,向读者指出作者是谁。

对这个题署,要特别注意三点:

第一,《三国志演义》的素材来自陈寿的《三国志》。但是,陈寿并没有做过平阳侯。他是晋朝人。他只做过平阳侯相。平阳侯相是平阳侯下属的官员。其地位相当于县令。平阳侯和平阳侯相,虽然只差一个字,从官职、地位和身份来说,差别是十分巨大的。怎么可以把它们混为一谈呢?把陈寿的官职说成是平阳侯,这是罗贯中所犯的一个错误。这个明显的错误不仅出现在这里的题署上,还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在小说的正文中。这说明罗贯中犯这个错误,并不是偶然的。

第二,为什么说是罗贯中所犯的错误呢?因为这两行字是他自己亲笔所写的。他在自报家门:我姓罗,名本,字贯中。

第三,为什么说这两行字是他自己亲笔所写的?因为有“后学”两个字作证明。“后学”是什么意思呢?它是一种自谦之辞,是相对于前辈学者陈寿而言。这两个字必然出自作者罗贯中本人的笔下。旁的人没有必要去代替他谦虚。

这就是铁证:罗贯中千真万确地是《三国志演义》的作者。

我在前面说,罗贯中是幸运的。这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说,他自报家门,确定了自己的不容剥夺的著作权。另一层含义则是说,他有一位朋友。这位朋友给他写下了一篇小传,让我们得以对这位伟大的小说家的生平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这位朋友叫贾仲明。贾仲明是山东淄川人(他和蒲松龄是同乡),是元末明初著名的戏曲家,著有《录鬼簿续编》。

七十多年前,几位辛勤访书的学者,其中有郑振铎和赵万里,他们意外地发现了天一阁旧藏的明代的蓝格抄本《录鬼簿》和《录鬼簿续编》。《录鬼簿》是元代钟嗣成编写的。它是一本记载元代戏曲家的生平事迹、作品目录的专著。《录鬼簿续编》则是贾仲明编写的,是钟嗣成《录鬼簿》的续编。

令人惊喜的是,在《录鬼簿续编》中,赫然列有《三国志演义》作者罗贯中的小传。

关于罗贯中,传世的资料不多。而最早、最全面、最详细、最可靠的资料,就要数《录鬼簿续编》中的这篇小传了。

《录鬼簿续编》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呢?

《录鬼簿续编》记录了元末明初的戏曲家78人的生平事迹和作品目录。

这78人,按记录的次序说,第一位是《录鬼簿》的作者钟嗣成。第二位便是罗贯中。这反映了罗贯中在贾仲明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罗贯中小传说:

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各天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

这篇小传不愧为“小”传。它在短小的篇幅之中,描绘了罗贯中生平事迹大致的轮廓。对它所包含的内容,可以有如下的理解和解释:

这篇小传的传主就是《三国志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罗贯中兼有两种身份,他不但是一位伟大的小说作家,而且还是一位优秀的杂剧作家、散曲作家。

他和许许多多伟大的作家一样:他们往往是博学多才的,他们的成就和贡献也常常是多方面的。例如,《红楼梦》作者曹雪芹不但是小说家,还是诗人、画家;《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的传世作品不但有文言小说,还有诗文、俗曲;《西游记》作者吴承恩也是同时兼有小说家和诗人的两种身份。

“太原人”

罗贯中的故乡是太原,即今天的山西省太原市。

在元代,有众多的山西籍杂剧作家。不难举出一连串的名字,例如:李寿卿、刘唐卿、于伯渊、赵公辅、李行甫、狄君厚、孔文卿、石君宝、郑光祖、乔吉,等等。在中国戏剧史上,或在中国文学史上,这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突出的现象。

“号湖海散人”

以“湖海散人”为号,具有两层含义:一方面,他是布衣之士,一生没有获取过功名,也没有在官场上做过事;另一方面,他生活于动乱的年代,背井离乡,四方漂泊,湖海为家。

“与人寡合”

这表现了罗贯中的性格特点。

他显然是个性格内向的文人,不擅长人际的交往。用“孤芳自赏”之类的词句来形容他,也许八九不离十。

“乐府”

乐府指的是散曲。这表明,罗贯中不但写杂剧,也写散曲。

“隐语”

隐语的含义,和我们今天所说的“谜语”差不多。

《三国志演义》本文提到了隐语。那是在第141节(第71回)“黄忠馘斩夏侯渊”,曹操兴兵,路过蓝田,去蔡邕庄上看望——

时董祀在任所牧民,止有蔡琰在庄。琰闻操至,忙出迎接。操至堂。琰起居毕,侍立于侧。操偶见壁间悬一碑文图轴,起身观之,问于蔡琰。

琰答曰:“此乃曹娥之碑也。昔和帝朝时,会稽上虞有一师巫,名曹旴,能娑婆乐神。五月五日,醉舞舟中,堕江而死。其女年十四,绕江啼哭,十七日不息声,跳入波中。后五日,负父之尸,浮于江面。里人葬于江边。后上虞令度尚奏闻朝廷,表为孝女。尚令邯郸淳作文,镌碑以记其事。淳年十三岁,文不加点,一笔挥就,立石墓侧。先人闻知去看,时夜黑,以手摸其文而读之,索笔题八字于其背。后人镌石继打,故传于世。是为先人遗迹。”

操读八字云:“黄绢幼妇,外孙齑臼。”操问琰曰:“汝解此意否?”琰曰:“虽先人所遗之迹,妾不知其意。”操回顾众谋士曰:“汝等解否?”众皆低首。于内一人挺身而出,答曰:“某已解其意。”操视之,乃主簿杨修也。见管行军钱粮,兼理赞军机事。操曰:“卿且勿言,容吾思之。”

操乘马行三里,忽悟省,笑问修曰:“卿试言之。”修曰:“此隐语也。‘黄绢’,乃颜色之丝也。色傍搅丝,是‘绝’字。‘幼妇’者,乃少女也。女傍少字,是‘妙’字。‘外孙’,乃女之子也。女傍子字,是‘好’字。‘齑臼’,乃受五辛之器也。受傍辛字,是‘辞’字。总而言之,乃‘绝妙好辞’之四字也。此是伯喈赞美邯郸淳之文,乃绝妙好辞也。”

操大惊曰:“正合孤意!”

“黄绢幼妇,外孙齑臼”是谜面,“绝妙好辞”则是谜底。这和现在的谜语是差不多的。在元末明初,在中、下层文人中,猜谜语是一种流行的风气和爱好。根据《录鬼簿》和《录鬼簿续编》的记载,很多戏曲家都擅长猜谜语。罗贯中也不例外。

“清新”

贾仲明用“清新”两个字来概括罗贯中戏曲作品的风格,比较恰当,因为这符合于罗贯中留下的杂剧作品(《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的实际。

“与余为忘年交”

罗贯中和贾仲明是“忘年交”。

忘年交,是指不受年龄或行辈的拘限,由于两人在才能和道德品质方面相互敬慕,因而成为知心的朋友。

这表明,罗贯中和贾仲明两个人的年龄相差很大。差距起码要在二十岁上下。具体用在罗贯中、贾仲明二人身上,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种解释是:贾仲明的年龄大于罗贯中二十岁上下;另一种解释则是:罗贯中的年龄大于贾仲明二十岁上下。

“遭时多故,各天一方”

元末明初是兵荒马乱、动荡不安的年代。他们两个人结交的地点大约是在杭州。此后便分手了。天南地北,不在一个地方,没有见面的机会。“各天一方”反映了元末明初一些文人的遭遇。这是当时他们的一个爱用的词语。在《三国志演义》中,罗贯中就不止一次地使用过这个词语。

“至正甲辰复会”

罗贯中和贾仲明二人结交之后,曾在“至正甲辰”那一年再度相逢。至正是元代最后一个皇帝的最后一个年号。甲辰,即至正二十四年(1364)。再过四年,就是明朝正式开始的第一年,即洪武元年(1368)了。

“别来又六十余年”

“六十余年”是从至正二十四年算起的。

“竟不知其所终”

从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会晤之后,便失去了罗贯中的消息。

贾仲明的这个记载,字数不多,却非常重要。它向我们提供了有关罗贯中的种种情况:他的籍贯,他的别号,他的性格,他的文字风格,他的交游,他的经历等。这些,对中国小说史或中国文学史的研究者说来,都是新鲜的、罕见的史料。依靠这篇小传,我们对罗贯中这位伟大作家的生平才有了初步的了解。

《三国志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时下有人否定这一点,是没有根据的,没有说服力的。原因在于他对“黄正甫刊本”的时代作了错误的判断。罗贯中是山西太原人。在他的友人贾仲明的《录鬼簿续编》中有明确的记载。他不是山东东平(东原)人。从古到今,在山东的地方行政区域建制上,没有名叫“东原”的地方。罗贯中也不是浙江慈溪人,那只是一个叫做“罗本”的人,而不是罗贯中。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