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美学要略·学说与流派·乘物以游心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中国文艺美学要略·学说与流派·乘物以游心

出自《庄子·人间世》: “且夫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至矣。”意思是说,寄物以养心,顺时应势,乃理之必然,情之至妙者也。这是庄子处世哲学的一个重要观点,也是庄子待物的审美态度。

庄子哲学尚自然无为。 《天地》篇说: “古之畜天下者,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自然无为是人生的理想境界,也是一种最美的境界。要达到这种境界,就不能象现实社会中人们那样争权夺利,互相残杀,孜孜以求官能欲望的享受满足,为此而劳形苦心、担惊受怕,陷于被动之中而不能自拔。在庄子看来,对生死、利害、荣辱、成败、穷达等等。都应该随其自然,淡然处之,不可强求,即在《应帝王》中所说的“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焉”。在我与物的关系上,不要只看到“物”可食、可用,为满足官能欲望而“以物挫志”,即被“物”所支配。更要看到“物”还有“无用之用”的一面,它能任情寄兴,成为人的精神依托,获得自由与愉快。庄子的“乘物以游心”,突破了传统观念,正确地指出了“物”对人的精神有“大用”,这正是超越狭隘功利计较的一种审美态度。

“乘物以游心”的思想,深刻地描述了创造审美境界的主体根源与审美实质,在中国美学史上最早指出了审美超功利性的根本特点,对后世美学思想的发展与艺术创造产生了深远影响。勿庸讳言,庄子对社会与自然抱着这种纯然的审美态度,固然表现了他的一种高尚的精神追求,但是,这种高尚的追求是以逃避现实生活、甘心逆来顺受、与世无争等消极的人生态度为前提的,这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的塑造也产生了不好的影响。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