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越州赵公救灾记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越州赵公救灾记

越州赵公救灾记

【原文】

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资政殿大学士[98]知越州[99]赵公[100]。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101]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102]于官者几人,沟防[103]构筑可僦[104]民使治之者几所,库钱仓粟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僧道士食之羡[105]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106],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107]。

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108],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蹂[109]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忧其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110]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111]。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112]。又为之官粟,得五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籴[113]者自便如受粟。又僦民完城[114]四千一百丈,为工三万八千,计其佣[115]与钱,又与粟再[116]倍之。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117]其偿。弃男女者,使人得收养之。

明年春,大疫。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募僧二人,属[118]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119]。凡死者,使在处随收瘗[120]之。

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事有非便文者[121],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有上请者,或便宜[122]多辄行。公于此时,蚤[123]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钜[124]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125];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

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馑[126]疾疠[127],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天子东向忧劳,州县推布上恩,人人尽其力。公所拊循[128],民尤以为得其依归[129]。所以经营[130]绥辑[131]先后终始之际,委曲纤悉[132],无不备者。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盖灾沴[133]之行,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民病而后图之,与夫先事而为计者,则有间[134]矣;不习而有为,与夫素得之者,则有间矣。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半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135]可不待顷[136]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

公元丰二年以大学士加太子保致仕,家于衢。其直道正行在于朝廷,岂弟[137]之实在于身者,此不着。着其荒政可师者,以为《越州赵公救灾记》云。

【注释】

[98]资政殿大学士:官名,宋时,宰相罢职多授此官。宋真宗时建龙图阁,以阁之东序为资政殿。

[99]越州:宋州名,属两浙路,今浙江绍兴。

[100]赵公:赵抃,宋衢州西安人,字阅道。赵抃居官正直无私,弹劾不避权贵。由于他曾任殿中侍御史,所以京师中对他有“铁面御史”之誉。

[101]被:加,覆盖。

[102]廪(lǐn):米仓,指由官府供给粮食。

[103]防:大堤。

[104]僦(jiù):雇。

[105]羡:剩余。

[106]具存:保存。

[107]谨其备:谨慎地做好救灾准备。

[108]故事:旧例,过去的事例。

[109]蹂:践踏。

[110]寓:寄居。

[111]有是具也:因为实行这些措施,口粮够用了。

[112]闭粜(tiào):关闭店门,不卖粮食。

[113]籴(dí):买进粮食。

[114]完城:修缮城墙。

[115]佣:雇工。

[116]再:二。

[117]责:索求。

[118]属:通“嘱”,嘱托。

[119]恃:疑误,当作“时”。

[120]瘗(yì):埋葬。

[121]事有非便文者:有些不能以书文解决的事情。

[122]便宜:有益。

[123]蚤:通“早”,早晨。

[124]细钜:大小。钜,同“巨”。

[125]转死:“转死沟壑”的略语,意为死后尸体弃置转徙,如死无葬身之地。

[126]饥馑(jǐn):饥荒。

[127]疾疠(lì):瘟疫。

[128]拊(fǔ)循:安抚。

[129]依归:依赖。

[130]经营:筹划。

[131]绥辑:安定,抚慰。

[132]委曲纤悉:细微详尽。

[133]灾沴(lì):灾害。沴,因气不和而生的灾害。

[134]间:距离,差别。

[135]科条:法令条规,指纲目。

[136]顷:短时间,顷刻间。

[137]岂弟:平易近人。

【译文】

熙宁八年夏天,吴越一带遭受严重旱灾。这一年九月,资政殿大学士赵抃出任越州知州。在百姓未被饥荒所困之前,就下文书询问所属各县遭受灾害的有多少乡,百姓能够养活自己的有多少户,应当由官府供给救济粮的有多少人,可以雇用民工修筑沟渠堤防的有多少处,仓库里的钱粮可供发放的有多少,可以征募出粮的富户有多少,僧人道士以及读书人吃剩的余粮记录于簿籍的有多少实存,让各县呈文上报,谨慎地做好准备。

州县官吏登记报告,全州孤儿、老人、疾病、体弱不能养活自己的共有二万一千九百多人。依循旧例,官府每年发给穷人救济,应当发到三千石粮米就停止。赵公征收富户人家上缴的,以及僧人道士吃余下的粮米,共得谷物四万八千多石,就用它来补助救济的费用。规定从十月初一开始,每人每天领一升救济粮,孩童每天领半升。赵公担心领米的人太多,会相互践踏,又让男人女人在不同的日子领米,并且每人一次领两天的口粮。他又担心乡民将流离失所,就在城镇郊外设置了发粮点共五十七处,让各人就便就近领粮,并通告大家,离开自家的不发给粮食。考虑到办理发粮的官吏不够用,便选取没有任职并住在越州境内的官吏,供给他们粮食并把事情委任给他们。不能养活自己的人,有了这样的供应;能够买得起粮食的人,就替他们告诫富人不能囤积米粮不卖给他们。又替他们调出官粮,共五万二千余石,用便宜的价格卖给百姓。设置卖粮点共十八处,让买粮人方便,像领粮一样。又雇佣民工修补城墙四千一百丈,费工三万八千个,计算他们的佣工发放工钱。有愿意出利息借钱的老百姓,官府劝告富裕人家放手借钱给他们,等田中谷熟,官府为债主出面责令他们偿还。被抛弃的男女孩童,都让人收养他们。

第二年春上,瘟疫很严重。官府设立病院,安置无家可归的病人。招募两位僧人,委托他们照料病人的医药和饮食,让那些病人不失去依靠。

按规定,遇灾年给穷人发放救济满三个月就停止,这年发放到五月才结束。有不便行公文处理的事情,赵公一概自己担当责任,从不因此连累下属官员。有规定必须请示上级的事,有些对救灾有较多的好处,就立即施行。赵公在这段时间,早晚劳心费力从未稍微懈怠,事无巨细必定亲自处理。给病人吃药吃饭的开销花的多是自己的钱。百姓不幸遭遇旱灾瘟疫,能避免辗转死去;即使死了也不会无人收敛埋葬,都是靠赵公的力量。

这时旱灾瘟疫遍及吴越一带,百姓遭受饥荒瘟病,死去的将近一半,灾情没有比这更大的了。皇上望着东方忧愁劳神,州县推广布施皇帝的恩德,人人都尽自己的力量。赵公抚慰百姓,使百姓有了依靠和归宿。用来筹划安顿民众的事,哪个先来哪个后做以及如何开始如何结束,这方方面面之间,曲折周到细致详尽,没有不考虑到的。他的施政虽然只在越州,他的仁爱却足够昭示天下;他的措施虽然只是在短时间内实行,他的方法却足够传给后人。灾害发生,太平时代也不能让它避免,却能够预先作防备。百姓遭受灾难后才去思考对策,与事先有所考虑相比,就有很大差距了;不熟习而还要去做,与那些平时留心的人,两者也有很大差距。我特意到越地采访,收集到赵公推行的一套办法,很乐意把它详细地记载下来,用来宽慰越州人对赵公的思念感激之情,将使后来有心为民做事的官吏在不幸遇到灾年的时候,能推行赵公已经试行过的办法,那救灾的章程条例可以不须顷刻就制定好,那么赵公的恩泽怎么能说很小并且只影响眼前呢?

元丰二年(1079),赵公由大学士,加升太子少保,致仕(年龄为七十岁或有重病)归家,还乡在衢州。他直道而行的风气流传到当时朝廷,平易近人的作风影响到别人,这里不详细介绍。写下这篇饥荒灾年救灾办法以教育后人,命名为《越州越公救灾记》。

【解析】

本文记述赵公越州救灾之事,盛赞其勤政爱民,体恤入微、举措有序之德。《宋史·赵抃传》记载:“吴越大饥疫,死者过半。抃尽救荒之术,疗病埋死,而生者以全。下令修城,使得食其力。”曾巩也曾出任越州通判,他详细记录赵抃的救灾业绩,以期总结救灾经验,并对赵抃赞颂有加,以为后人之鉴。

本文首先从“救灾”之前的准备工作说起,介绍了“防患于未然”的各种准备工作,突出了赵抃的远见卓识。接着记叙救灾工作,条理清楚,用各种数字精确详细地向读者展示了救灾工作的成果,歌颂了赵抃的才德。最后是救灾的小结和议论,指出赵抃的精神可以作为天下的榜样,他的救灾经验也应广为世人借鉴。

文章在艺术手法上也别具一格,虽叙述细微繁复,但绝无冗笔。尤其是数字的运用,既多又准,恰到好处地记述了赵抃的业绩和才能。总之,文章朴实动人,不愧为流传千古的佳作。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