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送孟东野序》文章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韩愈·送孟东野序》文章鉴赏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①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②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乐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择其善鸣者而假③之鸣。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者④,物之善鸣者也。维天之于时也亦然,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是故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四时之相推敚⑤,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

其于人也亦然。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又其精也,尤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其在唐、虞⑥,咎陶、禹⑦,其善鸣者也,而假以鸣。夔⑧弗能以文辞鸣,又自假于《韶》⑨以鸣。夏之时,五子⑩以其歌鸣。伊尹鸣殷{11},周公鸣周{12}。凡载于《诗》《书》六艺{13},皆鸣之善者也。周之衰,孔子之徒鸣之{14},其声大而远。传曰:“天将以夫子为木铎{15}。”其弗信矣乎?其末也,庄周以其荒唐之辞鸣。楚,大国也,其亡也,以屈原鸣。臧孙辰{16}、孟轲、荀卿,以道鸣者也。杨朱{17}、墨翟、管夷吾、晏婴、老聃、申不害、韩非、慎到、田骈、邹衍、尸佼、孙武、张仪、苏秦之属,皆以其术鸣。秦之兴,李斯鸣之。汉之时,司马迁、相如、扬雄,最其善鸣者也。其下魏、晋氏,鸣者不及于古,然亦未尝绝也。就其善者,其声清以浮,其节数以急{18},其辞淫以哀,其志弛以肆{19};其为言也,乱杂而无章。将天丑其德莫之顾邪?何为乎不鸣其善鸣者也?

唐之有天下,陈子昂{20}、苏源明、元结、李白杜甫、李观,皆以其所能鸣。其存而在下者,孟郊东野始以其诗鸣。其高出魏、晋,不懈而及于古,其他浸淫{21}乎汉氏矣。从吾游者,李翱、张籍其尤也{22}。三子者之鸣信善矣。抑不知天将和其声,而使鸣国家之盛邪?抑将穷饿其身,思愁其心肠,而使自鸣其不幸邪?三子者之命,则悬乎天矣。其在上也奚以喜,其在下也奚以悲!

东野之役于江南{23}也,有若不释然{24}者,故吾道其于天者以解之。

【注】

①激:搏击,阻遏水势。后世也用以称石堰之类的挡水建筑物为激。②炙(zhì质):烤,用火指烧煮。③假:借助。④金、石、丝、竹、匏(páo袍)、土、革、木:我国古代用这八种质料制成的各类乐器的总称,也称“八音”。⑤推敚(duó夺):推移。敚,同“夺”。⑥唐、虞:尧帝国号为唐,舜帝国号为虞。⑦咎陶(gāoyáo高姚):也作咎繇、皋陶。传说为舜帝之臣,主管刑狱之事。⑧夔(kuí奎):人名,传说是舜时的乐官。⑨《韶》:乐曲名,舜时所作。⑩五子:夏王太康的五个弟弟。{11}伊尹鸣殷:伊尹,名挚,他是殷汤的贤相,曾助汤伐桀灭夏,汤死后又辅佐其孙太甲。{12}周公鸣周:指周公作《大诰》《康浩》等文章。{13}六艺:汉以后对六种儒家经典的统称。{14}孔子: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儒家学说的主要代表。{15}木铎:古代发布政策教令时,先摇木铎以引起人们注意。后遂以木铎比喻宣扬教化的人。{16}臧孙辰:春秋时鲁国大夫臧文仲。{17}杨朱:字子居,战国时魏人。{18}节数(shuò硕):节奏短促。{19}弛以肆:弛,松弛,引申为颓废。肆,放荡。{20}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人,初唐著名诗人。浸淫:逐渐渗透。此处有接近意。{22}李翱:字习之,陇西成纪人,是韩愈的学生和侄女婿。张籍:字文昌,吴郡人。{23}役于江南:指赴溧阳就任县尉。唐代溧阳县属江南道。{24}若不释然:郁郁不乐,心中好像不开心。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中唐著名诗人。他壮年屡试不第,46岁才中进士,50岁时被授为溧阳县尉。他怀才不遇,心情抑郁。在他上任之际,韩愈写此文加以赞扬和宽慰,流露出对朝廷用人不当的感慨和不满,这一年是贞元十九年(803),韩愈时年35岁。

文章运用比兴手法,从物不平则鸣,写到人不平则鸣。韩愈认为是人愈“不得其平”,则文学愈善。韩愈所说“不平”的含义,主要倾向于指不平遭遇,不幸的命运而引起内心的不平衡。这篇序文是专为一生困厄潦倒、怀才不遇的孟郊作的,文中以“善鸣”推许孟郊,其重视为穷愁哀怨者“鸣其不幸”的倾向不言自明。

韩愈堪称语言大师,其文句式和文辞多变,可以说达到了极致。全篇句式灵活,变化无端,特别是历数各个朝代善鸣者时,句式极错综变化之能事,清人刘海峰评为“雄奇创辟,横绝古今”。历数各代善鸣者,句句不同。如“其善鸣者也”“假于《韶》以鸣”“五子以其歌鸣”“伊尹鸣殷,周公鸣周”“皆鸣之善者也”“孔子之徒鸣之”“庄周以其荒唐之辞鸣”“以屈原鸣”“以道鸣者也”“皆以其术鸣”“李斯鸣之”“其最善鸣者也”“鸣者不及于古”,共14句涉及善鸣者,出现13个不同句式。而“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和“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这些句子又疏密相间,文气流畅,摇曳多姿。

此文打破常规构思,用很大篇幅阐释“不平则鸣”的道理,仅有最后少量笔墨言及孟郊,其他内容都凭空结撰,乍看好像都在说题外话,其实不然,细品之,无一言不是为孟郊而设,言在彼而意在此,因而并不显得空疏游离,体现了布局谋篇上的独到造诣。

后人评论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只是从一鸣之中,发出许多议论。句法变换,凡二十九样,如龙之变化,屈伸于天,更不能逐鳞逐爪观之。”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