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方的墙上》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 岳耀钦

雁翼

她又端端正正地坐在小方凳上,望着洁白的方方的墙,象是望着一方银幕。但向银幕投影的不是放映机,而是她的眼睛。

那墙,原是洁白洁白的,洁白得连一点飞蚊的影子也没有。但有花,蜜蜂在花瓣上唱歌,有叶,露珠在叶片上作梦,有星星,向她眨着眼睛,有月亮,向她偷偷的笑。

后来,她背起书包上学了,那墙又变成了洁白,什么影儿也找不到了。有一天,爸爸航海归来,带回了一片蓝的海,白的帆,红的船,挂在了墙上。于是,她每天放学回来,坐在小方凳上,听爸爸讲海的故事。她的心,就随着白帆在蓝的海面上漂摇,摇得她身下的小方凳也荡起来了。

一个梦,在摇荡的小凳上形成了:长大了她也要航海。从此,历史课文里她查询着郑和与哥伦布的航线;数学、几何里寻找着三角帆、……而那航海的梦却突然地破碎了,洁白的墙上的那幅油画,也失去了踪影,是爸爸摘走了?是妈妈撕毁了?只在她洁白的心灵的墙壁上留下了一个方方的油画的印迹。

爸爸为什么走?她不明白。是妈妈赶走的?是爸爸不要了妈妈?爸爸和妈妈的话她都不相信,只相信她航海的梦是破碎了。

破碎的梦装在空虚的画的印迹里,在洁白的墙上放映着。但找不到了花上的蜜蜂,叶上的露珠,也找不到了眨眼的星星和偷笑的月亮。

她的童年丢失了。

但她仍在努力寻觅着,在洁白的墙上。

她希望洁白墙上方方的油画印迹里,再出现蓝的海,白的帆、红的船,引诱着身下的小方凳再荡起来。

这是一篇心境式的散文,作者通过象征与隐喻的手法,通过一个儿童的心理活动与感情的变化,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渴望、热爱以及失落后的困惑与寻觅的情怀。

人生的童年是宝贵的,天真、活泼、朴实、纯洁,富于幻想,热爱生活,憧憬着美好的未来。诗篇中的“她”看到“洁白的方方的墙”,就仿佛看到了未来的一切。这墙上有花,有蜂,有露珠,有星星,有月亮,是一个宁静的、诗情画意的天地,她将自己的感情与希望都寄托在这“洁白的方方的墙上”。这里的“墙”变成了她内心的映照,也是她纯朴,幼小心灵的象征。当她“背起书包上学了”,那墙上的意象消失了;当她爸爸航海回来,带回一张美丽的、多彩的航海图挂在墙上时,她又对着这幅航海图沉思、遐想,立志将来当一名航海家,这些所思所想,很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爸爸走了,她的航海梦破碎了,墙上的油画“失去了踪影”,她的童年失落了,但她仍在洁白的墙上努力寻觅着。作者在这里运用了隐喻的手法,爸爸的出走和她童年的失落的原因是不言而喻的。生活的事实却给一个幼小、纯洁的心灵留下了创伤,这是令人悲痛的。但作为一个纯洁、朴实的孩子,她仍希望在“洁白的方方的墙上”再现美好的、壮丽的前景,去寻回那个失落的梦。

诗篇中的象征与隐喻手法的运用,不仅使诗篇内容丰满、寓意深刻,而且也增强了诗作的艺术感染力。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