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陈文惠①公尧佐,十典②大州,六为转运使③,常以方严肃下,使人知畏而重犯法。至其过失,则多保佑之。故未尝按黜(chù)④一下吏。
【注释】
①陈文惠公尧佐:陈尧佐(963~1044),字希元,号知余子,阆州阆中(今四川阆中)人。北宋大臣、书画家。太宗端拱元年(988)进士,宋仁宗时官至宰相,景祐四年(1037),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以太子太师致仕。仁宗庆历四年(1044)卒,赠司空兼侍中,谥文惠。《宋史》卷二百八十四有传。②典:主持,主管。③转运使:宋太宗时,为削夺节度使的权力,于各路设转运使,称“某路诸州水陆转运使”,其官衙称“转运使司”,俗称“漕司”。转运使除掌握一路或数路财赋外,还兼领考察地方官吏、维持治安、清点刑狱、举贤荐能等职责。宋真宗景德四年以前,转运使职掌扩大实际上已成为一路之最高行政长官。④按黜(chù):查办罢免。
【译文】
陈尧佐做过十任大州的长官,六次出任转运使,他经常以方正而严肃的态度对待部下,使人感到敬畏而意识到犯罪的严重后果。但是对于部下犯下的过失,却多加保全护佑。所以不曾查办罢免过一位下属的官吏。
【延伸阅读】
长官对待下属,应该采用什么态度?严厉抑或宽容?这似乎是一个两可的问题,因为无论是严厉还是宽容,我们都能找到对应的例子。司马迁曾讲到了汉代两位名将,一个是带兵宽松的李广,一个是带兵严厉的程不识:“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刀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刀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史记·李将军列传》)虽然两人殊途同归,但以部下的感受论,李广显然更受欢迎,因为他更有人情味。司马迁评论说:“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然而李广毕竟是一个异数,他可以宽松简易,因为他才华出众,且得部下的真心,换作他人不见得能成。所以现实中,长官治理部下,选择严厉的居多。因为严厉虽然刻板,却能够保证效果;宽容虽可拉近上下之间的关系,但却会因模糊等级,缺乏纪律,最后误人误己。《周易》云:“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动,不威不惩。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周易·系辞下》)不过一味从严,未免让人神经紧张而乏味。陈尧佐的做法不失为严中带宽的善道。他选择严厉,但是“宽待小过错”,用人性的温情来调和制度的冷漠,所以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不曾罢免过一位官吏”。应该说陈尧佐是标准的儒家君子,即外表严厉而内心温和。孔门弟子曾这样评价老师:“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论语·述而》)其意思可用子夏如下的话来解释:“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一个理性的社会,或者一个理性的人,都不可能采用单一的姿态,单一的严厉或单一的宽容,都不会收获好的效果。如果现实中长官必须严厉的话,也不妨效法陈尧佐,能够“宽容小过”,以为这些严苛冷漠的理性之中,注入些许人性温情。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