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当代中国——认知性研究的视角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3474】毛泽东与当代中国——认知性研究的视角

(徐俊忠等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49.1万字,2015年8月第1版,98元)

△本书收录的各篇文章,力图贯彻“认知性研究”的基本方法,将毛泽东的理论与实践遗产作为重要的学术资源加以探讨,试图为当代中国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思考。

〇所谓“认知性研究”,就是把研究作为达成对于对象的认知目的的过程。

〇任何伟大战略构想的实现,都离不开好的战术性支持。

〇先行者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1]应该是一个理想主义者;[2]必须是一个战略家,要能够提出宏观的战略计划;[3]要有挑战精神,要有对现实的批判精神。

〇农村人民公社的设想和具体制度安排,是把农业、工业、商业、文化教育、军事国防等统一于农村基层社会组织之中。

〇农业“八字宪法”:水、肥、土、种、密、保、管、工。

〇五保,即保吃、保穿、保烧以及保教和保葬的简称。五保供养制度是农村人民公社对缺乏或完全丧失劳动力,生活无依靠的老、弱、孤、寡、残社员设计和实施的一项福利保障制度,享受这种照顾的家庭或人员被称为五保户。

〇影响并导致人民公社的最终消除(存续了二十余年)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公社的“去工业化”并“去商业化”;同时,公社体制内的行政权力机制存在着缺陷,人民公社干部素质和能力与对其要求之间的差距,以及大规模组织中普遍存在的监督困难与激励不足,也是公社消亡的重要原因。

〇传统中国蕴含着两种“革命”思想的维度:一是圣人救世的“汤武革命”,一是基于压迫而进行反抗的农民起义。这两个维度对于既系统地接受过中国传统的规范性文化教育同时又深受非规范性文化熏陶的毛泽东来说都产生极大的影响,并形成了他“圣人救世”与“压迫——反抗”的两种革命逻辑。而这两种具有不同文化气质的革命逻辑在毛泽东思想中得以结合的根本基础是他尚变求动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〇他发动“文革”的目的之一是要搞一次反对修正主义的大演习,借以在革命中锻炼人民。

〇“虚君共和”。

〇1942年,要求每个根据地的领导一元化。

〇毛泽东一生的革命实践都是以“理论上说得通,事实上做得到”为其行动的依据和方法的。

〇“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它们之间斗争是生死斗争”。

〇知识分子参加土改的意义:加深了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培养了知识分子深入工农、服务工农的意识、强化了知识分子的政权认同、促进了中国学术文化的本土化。

〇一切问题的关键在政治,一切政治的关键在民众。这是毛泽东一辈子深信的道理。

(2018年3月24日晚11:40阅毕)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