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渑池之会》全文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史记》

此篇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战国时赵国上卿。曾为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家臣,官至上卿,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所载,他的生平最重要的经历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与廉颇“负荆请罪”这三个事件。

【原文】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庭,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

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

遂与秦王会渑池。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缻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缻。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缻。”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译文】

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担任赵国的大将,攻打齐国,大败齐军,攻占阳晋,被任命为上卿。于是廉颇以他的勇猛善战而闻名于诸侯各国。蔺相如是赵国人,做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

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这件事,派人送给赵王一封信,说愿意把十五座城给赵国,请求换取和氏璧。赵王跟大将军廉颇及许多大臣商量:想把这块宝玉给秦国,又怕得不到秦国的城池,白白受欺骗;想不给吧,又担心秦兵打过来。主意拿不定,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宦官头目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赵王问:“您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出使呢?”缪贤回答说:“我曾经犯有罪过,私下打算要逃到燕国去。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拦我说:‘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您?’我告诉他,我曾跟随大王与燕王在边境相会,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说‘愿意交个朋友’,凭这个知道他,所以打算去他那里。蔺相如对我说:‘当初赵国强,燕国弱,您又受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跟您结交。现在您竟从赵国逃奔到燕国,燕王害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一定不敢收留您,反而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的。您不如袒胸露臂,趴在斧质上请罪,可能侥幸得到赵王赦免。’我听从了他的意见,幸而大王赦免了我。我私下认为蔺相如是个勇士,有智谋,可以差遣。”

于是赵王召见蔺相如,问他:“秦王打算用十五座城换我的璧,可不可以给他?”蔺相如说:“秦国强大,赵国弱小,不能不答应他的要求。”赵王说:“拿走我的璧,不给我城,怎么办?”蔺相如说:“秦王用城换璧而赵国不答应,理亏的是赵国;赵国给秦璧而他不给赵国城,理亏的是秦国。比较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的请求而让他负理亏的责任。”赵王问:“可以派谁去呢?”蔺相如回答说:“大王如果找不到人,我愿意捧着和氏璧出使秦国。城给了赵国,就把璧留在秦国;城池不给赵国,我保证把和氏璧完整地带回赵国。”赵王就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向西进入秦国。

秦王坐在章台宫接见蔺相如。蔺相如捧着和氏璧呈献给秦王。秦王非常高兴,把和氏璧传给妃嫔及左右侍从人员看,群臣都欢呼“万岁”。蔺相如看出秦王没有把城给赵国的意思,就上前说:“璧上有点瑕疵,请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蔺相如于是捧着璧退了几步站住,背靠着柱子,怒发竖立,像要把帽子顶起来。他对秦王说:“大王想要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所有大臣商议,都说:‘秦国贪婪,依仗它强大,想用空话来诈取和氏璧,交换给赵国的城恐怕得不到。’打算不给秦国和氏璧。但是我认为平民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何况是大国之间的交往呢!而且因为一块璧的缘故惹得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不应该。于是赵王斋戒了五天,派我捧着和氏璧,在朝堂上行过叩拜礼,亲自拜送了国书。这是为什么?为的是尊重大国的威望而表示敬意。现在我来到秦国,大王却在一般的宫殿里接见我,礼节显得十分怠慢;得到璧后又将它传给妃嫔们看,以此来戏弄我。我看大王无意给赵国十五座城,所以又把它取回来。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的头现在就与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

蔺相如拿着那和氏璧,斜视着柱子,就要撞击在柱子上。秦王怕他撞碎和氏璧,就婉言道歉,坚决请求他不要把和氏璧撞碎,并召唤负责的官吏察看地图,指点着说要把从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划归赵国。蔺相如料定秦王只不过以欺诈的手段假装把城划给赵国,实际上是无法得到的,就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贝,赵王敬畏大王,不敢不献出来。赵王送璧的时候,斋戒了五天。现在大王也应斋戒五天,在朝堂上置‘九宾’的礼节,我才敢献上和氏璧。”秦王估计这种情况,终究不能强夺,就答应斋戒五天,把蔺相如安置在广成宾馆里。蔺相如料定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但必定违背信约,不把城给赵国,就让他的随从穿着粗布衣服,怀揣那块璧,走小道,把它送回赵国。

秦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朝堂上设了“九宾”的礼仪,宴请赵国使者蔺相如。蔺相如来到,对秦王说:“秦国自从秦穆公以来的二十多个国君,不曾有一个是坚守信约的。我实在怕受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拿着璧回去,已经从小路到达赵国了。再说秦国强大而赵国弱小,大王派一个小小的使臣到赵国,赵国会立刻捧着璧送来。现在凭借秦国的强大,先割十五座城给赵国,赵国怎么敢留着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骗大王的罪过应该处死,我请求受汤镬之刑。希望大王和大臣们仔细商议这件事。”

秦王和大臣们面面相觑,发出惊呼的声音。侍从中有的要拉蔺相如离开朝堂加以处治。秦王就说:“现在杀了蔺相如,终究不能得到和氏璧,反而断绝了秦、赵的友好关系。不如趁此好好招待他,让他回赵国去。难道赵王会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终于在朝廷上接见蔺相如,完成接见的礼节,送他回赵国去了。

蔺相如回国以后,赵王认为他是个贤能的大夫,出使到诸侯国家能不受辱,就任命他做上大夫。

此后秦国没有给赵国城池,赵国最后也没有把和氏璧给秦国。

后来,秦军攻打赵国,攻下石城。第二年秦军又攻打赵国,杀了赵国两万人。

秦王派使臣告诉赵王,打算与赵王和好,在西河外渑池相会。赵王害怕秦国,想不去。廉颇、蔺相如商量说:“大王不去,显得赵国既软弱又怯懦。”赵王于是动身赴会,蔺相如随行。廉颇送到边境,跟赵王辞别时说:“大王这次出行,估计一路行程和会见的礼节完毕,直到回国,不会超过三十天。如果大王三十天没有回来,就请允许我立太子为王,以便断绝秦国要挟赵国的念头。”赵王同意廉颇的建议。

赵王就和秦王在渑池会见。秦王喝酒喝得高兴时说:“我私下听说赵王喜好音乐,请赵王弹弹瑟吧!”赵王就弹起瑟来。秦国的史官走上前来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会盟饮酒,命令赵王弹瑟。”蔺相如走向前去说:“赵王私下听说秦王善于演奏秦地的乐曲,请允许我献盆缻给秦王,请秦王敲一敲,借此互相娱乐吧!”秦王发怒,不肯敲缻。在这时蔺相如走上前去献上一个瓦缻,趁势跪下请求秦王敲击。秦王不肯敲击瓦缻。蔺相如说:“如果大王不肯敲缻,在五步距离内,我能够把自己颈项里的血溅在大王身上!”秦王身边的侍从要用刀杀蔺相如,蔺相如瞪着眼睛呵斥他们,他们都被吓退了。于是秦王很不高兴,为赵王敲了一下瓦缻。蔺相如回头召唤赵国史官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缻。”秦国的众大臣说:“请赵王用赵国的十五座城来给秦王献礼。”蔺相如也说:“请把秦国的都城咸阳送给赵王献礼。”直到酒宴结束,秦王始终未能占赵国的上风。赵国又大量陈兵边境以防备秦国入侵,秦军也不敢轻举妄动。

渑池会结束后,回到赵国,因为蔺相如功劳大,赵王任命他做上卿,位在廉颇之上。

【赏析】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蔺相如一人就有这么多令人钦佩敬重的正面历史故事,可见其在政治上确实才华超群,在人格上确实有着一般人难以企及之处。透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这两则故事,我们略可窥见其在政治外交上的风采。

文章总体上呈现出传记的色彩,传记创作讲究选材、构思的艺术技巧,讲究各种表现手法的综合运用,讲究语言的加工润饰,因此,蔺相如的语言或许经过文学化的处理后与其历史真实有些出入,但并不影响我们对其进行演讲营养的吸收借鉴。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这两个事件中,蔺相如与秦王进行了多次交锋,每一次交锋中,秦王的计谋均未得逞,而蔺相如的明快决断、智勇双全和能言善辩却表现得淋漓尽致,秦王的狡诈与蔺相如的大义凛然形成鲜明对比,使得蔺相如这一历史人物形象更加个性突出。

在完璧归赵过程中,蔺相如未见秦王之前是交代事件的起因,并借宦官头目缪贤亲身经历的一个小故事对蔺相如的出场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缪贤犯罪后欲逃到燕国去,在这危急关头,蔺相如挺身而出,苦口婆心地给缪贤讲清楚了“走燕”的不可行,分析利害,提出对策,精辟的说理令人信服,寥寥数语就让缪贤放弃了计划,不仅使其娴于辞令的特点初步显露,而且让我们看到了他是一位有勇有谋之良臣。而在正反对比中,其他臣子们的畏秦与蔺相如的大无畏形成鲜明对比。

到了秦国之后,蔺相如与秦王共有三个回合的交锋。第一回合的交锋非常精彩,同时又给我们透露出一个信息——相如非常善于察言观色,他将和氏璧奉给秦王后,短时间内通过对秦王一系列动作神情的观察发觉“秦王无意偿赵城”,于是他上前说:“璧有瑕,请指示王。”他拿回和氏璧后“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蔺相如这一连串的行动是在瞬间作出决定并完成的,可见其行为之果决。首先,他巧设托词,出语非常地平和,谦恭有礼,让欣喜不已的秦王放松警惕,而后当机立断,谎说一句,巧妙地将和氏璧取回。之后才开始了对秦王的一番义正词严、大义凛然的直言斥责,充满了爱国主义的情怀。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秦王“空言求璧”的阴谋,直接洞穿了秦王以强欺弱的心态,言辞犀利,斥责中含有辛辣的讽刺意味,几乎令秦王的威风扫地。他怒发冲冠,决心与和氏璧共存亡,同时紧紧抓住了秦王想要和氏璧的贪心,他不畏强暴、坚定不移、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态度令秦王大为震惊。在他严正不可侵犯、咄咄逼人的言辞下,秦王只好让步。他终于胜利地完成了与秦王的第一次交锋。

但秦王岂肯善罢甘休?老谋深算的秦王还有别的伎俩未用。在与秦王的第二次交锋中,蔺相如看透了秦王不想予城的心思,于是巧设“斋戒五日”等缓兵之计,并派人悄悄地将和氏璧送回了赵国。

璧已归赵,蔺相如的任务已经完成,他决定以身殉国,于是在与秦王的第三次交锋中,他慷慨陈词,历数秦王不讲信用,同时暗示秦王璧已归赵,向秦王分析了杀了自己对秦国并无好处的实情,让秦王处于矛盾之中。最终凭借着过人的胆识和论辩才华,蔺相如完满地化解了危机,人璧两全,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在与秦王的斗争中,他有理、有礼、有节,言语使用非常到位,分寸得当,在整个斗争的细节中他察言观色的高超本领和运筹于胸、从容应对的外交风采展现无遗。从整体分析,不难发现,蔺相如在三个回合的交锋中都能化险为夷、化两难之矛盾为两全,成功的关键还在于他对秦王心理的准确分析和把握,“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蔺相如的外交才华在另一历史事件渑池之会上也得到了施展,在这篇传记中,秦王俨然成了以强凌弱的典型。在此次宴席上,蔺相如以大义凛然、寸步不让和不怕牺牲的精神,再次维护了赵国的尊严,使秦王的愿望依然落了空。

两个重要事件的描述为我们展现了我国古代历史上这么一位有勇有谋、能言善辩的优秀外交家形象。这篇文章不仅对其事迹作了精彩的记述,而且其所述于演讲方面也足为后人所仿鉴。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