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逯宏.《甘誓》中“五行”与“三正”新解[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8).
2.龙安生.《尚书·甘誓》并非“连坐”制度之源[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3.吴薇薇,吴晋生.《尚书·甘誓》新论[J].天津师大学报,2000(1).
4.董芬芬.春秋时代的誓师词[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4).
5.孙金玲.谈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军事、政治演说辞[J].现代语文,2006(6).
6.郝同辉.“牧野”探析[J].跨世纪,2008(10).
7.黄群.浅议商纣王的罪名[J].网络财富,2010(1).
8.杜建慧.《尚书·无逸》及其所体现的周初政治教育思想[J].郑州大学学报,2006(6).
9.吴新勇.《尚书·无逸》与周公人本思想[J].江汉论坛,2010(6).
10.安正发.察时鉴史 居安思危——论《尚书·无逸》中周公的忧患意识[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
11.王立光.三千年前的告诫[J].辽河,2006(1).
12.许全亮.《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的形象塑造艺术[J].现代语文,2005(12).
13.王斌.讽谏的艺术——学习《谏太宗十思疏》《召公谏厉王弭谤》有感[J].现代语文,2010(5).
14.王茂恒.能纳众流乃成河海——《召公谏厉王弭谤》的语言特色[J].现代语文,2003(1).
15.王君.曹刿论战——平民参政的传奇——《曹刿论战》再读[J].中学语文,2009(7).
16.吴永辉.“毛遂自荐”的启示[J].领导科学,2006(11).
17.朽木.毛遂如果生在今日官场[J].民主与科学,2001(1).
18.陈玉焕.激烈交锋克敌制胜——浅析《完璧归赵》中的蔺相如形象[J].焦作大学学报,2007(1).
19.张港.《陈涉世家》中的“狐鸣”[J].中学语文教学,2001(6).
20.郑波.个性独立胜者为王——浅析《陈涉世家》一文中陈涉起义的主观原因[J].考试(中考教师),2010(9).
21.李波.从《史记》看刘邦的用人艺术[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
22.付金柱.刘邦与“三杰”关系析论——一种基于政治博弈论的考察[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1).
23.周美珍.论三篇讽谏课文的论辩艺术[J].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版),2004(8).
24.康淑芬.绝妙的进谏艺术——读《烛之武退秦师》和《触龙说太后》[J].考试周刊,2008(6).
25.徐双健,李大舵.巧于辞令异曲同工——三篇游说名文言辞技巧谈[J].阅读与鉴赏,2002(12).
26.赵华.浅议《谏逐客书》的“双赢”说理策略[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4).
27.冒志祥,侯吉永.谈古代进谏公文的说服修辞[J].修辞学习,2007(6).
28.李光斗.“隆中对”——诸葛亮的完美求职记[J].中国经济周刊,2010(26).
29.吕昕.《隆中对》再评价[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30.高长武.毛泽东两评《隆中对》[J].党的文献,2006(5).
31.冯恩大.《少年中国说》爱国主义新解[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9).
32.蓝强.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的爱国主题[J].文史杂志,2010(5).
33.黄俊军.黄兴政治伦理思想述评[J].伦理学研究,2007(4).
34.郭辉.思想史视野中的秋瑾[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35.林文彪.略论秋瑾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宣传的贡献[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7(3).
36.周国柱.孙中山演讲艺术评介[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7(6).
37.李琪.从《三民主义》演讲看孙中山的近代化思想[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38.尚丽新.“纪念章太炎先生逝世七十周年国学国际研讨会”综述[J].文艺研究伦理学研究,2006(11).
39.袁金群.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J].兰台世界,2010(19).
40.吴汉全.近10年李大钊研究的进展及相关问题的讨论[J].近代史研究,2006(4).
41.张家康.陈独秀对五四运动的精神引领[J].党史纵横,2009(5).
42.吕明灼.五四运动“四大领袖”论[J].东方论坛,2010(4).
43.牛尘.鲁迅讲演杂考[J].鲁迅研究月刊,2003(11).
44.王晓明.鲁迅式的眼光[J].编辑学刊,2006(5).
45.陈清茹.蔡和森转向暴力革命的时间考辨[J].兰州学刊,2008(6).
46.李会春.马寅初:不屈不淫敢怒敢言[J].教育与职业,2007(1).
47.王维.大学精神建构与民族精神培育的哲学探究[J].江南论坛,2007(8).
48.樊丽明.张学良与爱国主义教育[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49.张彦辉.中国近代教育家对大学生的赠言[J].理工高教研究,2006(4).
50.朱明.宋庆龄的爱国主义思想及其对抗战的贡献[J].兰台世界,2009(5).
51.何大章.爱国主义的伟大战士——宋庆龄[J].世纪桥,2008(7).
52.程美东,胡尚元.抗战时期的知识分子与中国共产党:以闻一多、韦君宜、邹韬奋、李鼎铭为例[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53.陈益元.民众与救亡的互动:邹韬奋抗战思想的两个核心[J].社会科学家,2004(2).
54.张青运.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价值基源[J].江苏社会科学,2008(3).
55.涂怀京,陈冬.从争鸣到复兴: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述评(1979—1985)[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
56.朱寿桐.论闻一多的绅士风度[J].镇江师专学报,2000(3).
57.詹开龙.记闻一多最后一次的讲演的发表[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4).
58.俞竟鎏.谈毛泽东演讲艺术的特色[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2).
59.潘佳麟.论毛泽东的演讲艺术[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60.刘明钢.毛泽东的语言艺术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61.博仔.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J].湖南教育,2005(20).
62.刘国新.建国初期朱德的国家安全思想[J].党的文献,2008(1).
63.宋刚,张廷益.朱德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不懈探索[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7(3).
64.曾宪林.周恩来妙用辞格显口才[J].党史文苑(纪实版),2005(2).
65.卓晓宁.论周恩来的求同存异外交思想[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08(2).
66.马雅伦.关于邓小平改革观的讨论[J].党史博采(理论版),2006(12).
67.周建成.理直辞切刚柔并济——《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谈片[J].现代语文(高中读写),2006(4).
68.穆霖.回忆那道思想的闪电——读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J].石油政工研究,2002(1).
69.钱江.《科学的春天》诞生记[J].党史博览,2003(6).
70.白春礼.纪念科学春天的四点思考[J].中国科技产业,2008(4).
71.刘瑞挺.一代宗师华罗庚[J].计算机教育,2006(11).
72.刘欣.与大师杨振宁对话[J].沪港经济,2009(5).
73.黄强军,谢奇勇.张志公语言知识观述评[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74.戈悦迎.温家宝:科技是克服金融危机的根本力量[J].中国信息界,2009(3).
75.徐迅雷.扔鞋的天才与猪头[J].语文新圃,2009(3).
76.张静.演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艺术,2006(3).
77.徐久刚.由三位大学校长的“事”想到的[J].党史文汇,2006(8).
78.孙海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我们不懈的追求——访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院士[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6(5).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