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兰亭集序》译文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

东晋·王羲之

【题解】

王羲之,字逸少,东晋杰出的书法家。他精通古代各种文体,对后世影响深远,被尊称为“书圣”。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王羲之和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兰亭举行宴会。参加宴会的人饮酒赋诗,事后并将它们结为诗集。王羲之为此诗集写了这篇序言,记下了宴会的盛况与观感。此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14]。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15],列坐其次[16];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注释】

[14]修禊:古代习俗每年阴历三月巳日,人们临水洗濯嬉游,以祛除不祥。

[15]流觞:修锲时将盛酒的杯子放在回环的水溪上,任其漂浮,而人们列坐水边,酒杯停在谁面前谁就取杯喝酒。

[16]次:处所,地方,指曲水边。

【译文】

永和九年,即癸丑年,暮春三月初,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举行聚会,在水边进行消灾求福的活动。许多有名望的贤士都到了,老的少的聚在一起。这里有高山峻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挺的翠竹;又有清澈的溪水湍急流淌,辉映环绕在兰亭两侧,引溪水为曲水流觞,人们在曲水旁边依次就座,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繁盛场面,但一边饮酒,一边咏诗,也足以让人畅抒情怀。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清风徐徐,拂面吹来,抬头,天空广大无边,低头,地上事物如此兴盛繁茂;这样来放眼纵览,开阔胸怀,足以尽情享受眼观和耳听的无穷乐趣,真的是很快活啊。

【原文】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17]。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18]。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19],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注释】

[17]俯仰:低头和抬头,比喻短暂的时间。

[18]形骸:指身体。

[19]修短:指人的寿命长短。化:造化,自然。

【译文】

人们彼此相处,一生非常短暂。有人喜欢敞开胸怀,与知己在室内倾谈;有人喜欢把情怀寄托在自己爱好的事物之上,不受约束,放纵游乐。虽然人们的爱好不一样,沉静、浮躁也各不相同,但一旦他们碰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会忘形于一时,得到暂时的满足,竟忘记了衰老即将到来。等到对他们的所得感到厌倦时,情怀就会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无限的感慨也就油然而生了。曾经所喜欢的东西,在顷刻之间,已经成为往昔,对此尚且不能不为之感念伤怀,更何况人生的生命长短不一,完全听由天命,而最后终将化为乌有呢?古人说:“生死也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啊!”这怎么能不令人悲痛呢?

【原文】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20]。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21]。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22]。

【注释】

[20]喻之于怀:从心里理解明白。

[21]齐:等同。彭:彭祖,相传为古代的长寿者。

[22]斯文:此文。

【译文】

每每得知古人兴怀伤感的缘由,好像符契一样相合,我总是对着文字不断悲叹,心里却很难说出原因。我本知把生和死等同起来是虚妄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也是矫妄做作的。后代看待今天,就像今人看待古人,真是可悲啊!所以,我一一记录下今天在兰亭聚会的人,并抄录他们所作的诗赋。尽管时代不同,情况也不同,但是人们所发的感慨还是差不多的。后代的读者读这本书时,恐怕也会发出同样的感慨吧。

【评析】

本篇是为宴饮诗集而作的序言,描绘了聚会于山林的欢快盛况以及随之产生的对于人生的哲理思考,也流露出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

文章先简要介绍集会的时间、地点、人物,然后生动而形象地描绘兰亭的自然环境和周围的景物。聚会的盛况,写出了人生之“乐”。由记事而抒情,从人的志趣不同,性情各异,对生死的感触颇深,极写人生之“悲”。对人生短暂,稍纵即逝,不可挽留作出了感叹,流露出了无奈和悲哀之情。虽然作者心绪悲哀,但仍有力地驳斥了庄子的虚妄论,从而肯定了对生命的向往和执着。

这篇序文前段叙事,后段抒情;前段写实,后段写虚;前段写乐,后段写悲,清新自然。成为后世极为推崇的佳作。古往今来,无数人对人生的终极意义进行过探索,但是谁也未曾得出一个明确的答案,也许思考本身就是意义吧!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