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有光《宝界山居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归有光:宝界山居记

归有光

太湖,东南巨浸也,广五百里,群峰出于波涛之间以百数,而重涯别、幽谷曲隈,无非仙灵之所栖息。天下之山,得水而悦,水或束隘迫狭,不足以尽山之奇。天下之水,得山而止,山或孤孑卑稚,不足以极水之趣。太湖漭淼澒洞,沉浸诸山,山多而湖之水足以贮之。意惟海外绝岛胜是,中州无有也。故凡犇涌屏列于湖之滨者,皆挟湖以为胜。

自锡山过五里湖,得宝界山,在洞庭之北,夫椒、湫水之间,仲山王先生居之。先生早岁弃官,而其子鉴始登第亦告归,家庭间,日以诗画自娱。因长洲陆君来请予为山居之记。余未至宝界也,尝读书万峰山,尽得湖滨诸山之景。虽面势不同,无不挟湖以为胜。而马迹、长兴往往在残霞落照之间,则所谓宝界者庶几望见之。

昔王右丞,其诗画之妙,至今可以想见其处。仲山之居,岂减华子冈欹湖诸奇胜;而千里湖山,岂蓝田之所有哉!摩诘清思逸韵出尘之外,而天宝之末,顾不能自引决,以濡羯胡之腥羶。以此知士大夫出处有道,一失足遂不可浣。如摩诘,令人千载有遗恨也。今仲山父子嘉遁于明时,何可及哉,何可及哉!

本文是作者为王仲山归隐太湖宝界山而写的一篇居室记。

明王向字子裕,号仲山,无锡人。嘉靖进士,曾任广东按察使佥事,后弃官回乡,隐居于太湖之滨的宝界山(又名漆塘山)。其子王鉴,字汝明,号继山,也是嘉靖年间的进士。父子二人都能诗善画,点染山水人物花鸟皆极精妙,归隐后常以赋诗作画自娱。他们听说归有光在长兴县作县令,于是便托人请他写了这篇山居记。

归有光虽然没有到过宝界山,但他对太湖的山川地理十分熟悉。他任职的长兴县,地处太湖西南,与北岸的无锡隔湖相望。湖中和湖周的许多名胜古迹,他都去考察和游览过,所以写起来得心应手,使人有亲临其境之感。

全文分三段。首段描写太湖,次段介绍王仲山及其宝界山居,末段由王氏父子的归隐谈到士大夫的出处问题。文章结构严谨,脉胳清晰,夹叙夹议,文字简洁,对太湖风物的描绘尤为生动具体,展现出“东南巨浸”的宏阔图景。

太湖,古称震泽、具区、笠泽,在江苏和浙江两省之间,周围五百余里,面积三万六千多顷,为长江和钱塘江下游泥沙堰塞古海湾而成,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素称鱼米之乡。湖中有数十个岛屿,号称七十二山,实际可以称山的不及其半,如果把所有的洲渚矶浮都算在内则又不止七十二个,正如文中所说:“群峰出于波涛之间以百数”。其中较大的有湖东南的东、西洞庭山和湖西北的马迹山。四面群山环绕,港汉相连,草树繁茂,曲折幽深,湖光山色,风景秀丽,处处都可以说是仙灵栖息之所。作者以神话传说中的“海外绝岛”相比,称之为“中州无有”,表达了无限向往和赞美之情。

文章接着叙述为宝界山居作记的经过和感想。宝界山在太湖鼋头渚,有宝界桥与无锡市区相连。从锡山出发,渡过五里湖(一名小五湖,与太湖相连),舍舟登岸,便到了王氏父子隐居之处。据传宋人钱绅退休后曾卜筑于此,明清时其遗址尚存。东南有山门,下岭可通石塘,风景与作者早年读书的万峰山相似,“皆挟湖以为胜”,可以尽览湖山之美。登上宝界山向西南眺望,湖中的马迹山和作者所居的长兴县,“往往在残霞落照之间”。反过来说,从长兴向东北望去,不是也可以看到宝界山么!这里通过遐想,将作者与山居主人联系起来,既表达了对王氏父子的仰慕之情,同时也使文章更加富于诗意。

最后一段议论,用意在于称赞王问和王鉴父子二人不慕功名富贵,能够激流勇退,为当时的士大夫所不及。文章对王维在安史之乱中滞留长安,未能“引决”,以至“一失足遂不可浣”,虽不免过于苛求,却也反映出作者对气节、人格的看重。

总之,这篇散文不仅介绍了少为人知的宝界山居,而且给旅游资源极为丰富的太湖勾画出一个美如仙境的轮廓。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