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光曲》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1934 黑白片 8本
中国联华影业公司摄制
编导:蔡楚生 摄影:周克 主要演员:王人美(饰小猫) 韩兰根(饰小猴) 罗朋(饰子英)
【剧情简介】
东海渔村。渔民徐福善良而悲苦,受着渔霸的欺凌压榨。
在一个大风雪的夜间,他的妻子快要生孩子了。徐福求来了接生婆, 自己也忙这忙那,破冰烧水。
随着“呱!呱!”孩子的哭声,一名男孩先出生,接着,接生婆惊喜地说:“是双胞胎呢!”,又降生了个女孩。
孩子的出生,给小小的破屋带来了一点欢乐的气氛。只是想到何老爷的船租,徐福不觉又叹了口气,心想只好到海上去拼命了。
在何老爷的催逼下,徐福唯有冒险出海。海上黑云阵阵,风浪铺天而来。妻子和老母为他上香求神,祈保平安。无情的浪涛,终于吞噬了他的生命。
徐福的妻子为了谋生,不得不将一双幼儿交给了奶奶,自己到大渔主何仁斋家去当奶妈。一日,邻居一名老太太跑来偷偷告诉她:男孩正在患病,让她晚上偷偷回去看一下。
忙完了一天的活,徐妻才得偷偷回家,看着又病又弱的孩子,一阵心酸,忙用奶喂他。等她急匆匆赶回主人家时,受到了东家太太的一顿臭骂。
10年过去了,何家少爷子英长得结实。徐妈的女儿小猫聪明泼野,男孩小猴则成了个消瘦、还有些痴呆的可怜虫。三个孩子常在一起玩,子英总是要小猫唱歌,小猫为了要看他上学的课本,便以清脆的童音唱了起来:“云儿飘在海空,鱼儿藏在水中。早晨太阳里晒渔网,迎面吹过来大海风。”
这一年,小猫、小猴的奶奶去世了。母亲急匆匆从主人家赶回,慌忙中打碎了主人家的古董花瓶,终于被辞退了。生活格外艰苦。
又过了8年。孩子们长大成人。何少爷正要去外国学渔业,回来可以帮助他的两个自小一起长大的伙伴。而穷苦的小猴、小猫仍干着繁重危险的捕鱼劳动,母亲则受到土匪抢劫渔村的惊吓,双目失明。
少爷子英出国,老爷怕土匪的骚扰,跑到了正在畸形发展的大都市上海,一是想办家渔业公司发财,二是过一番荒淫享乐的生活。他通过日本商行的奴才梁月波,和日本商人勾搭在一起,还娶了个交际花萨绮云作姨太太。
渔村日益破败,生活万分困苦。小猫、小猴终于把破屋押了出去,领着瞎眼的母亲,来上海投奔舅舅家。舅舅独身一人,以唱滑稽戏卖艺为生,吃住都颇艰难。小猫、小猴找不到工做,唯有捡破烂度日。小猴不会干活,还常受人欺负,舅舅见他长得一副尴尬相,便教他学艺谋生。
何子英从国外回来,在上海父亲的渔业公司留心察看,发现不少漏洞,提醒父亲注意。一日,他乘小汽车路过街上,正巧听到他熟悉的《渔光曲》,和小猫、小猴和他俩的舅舅见了面,还给他们留下了一笔钱。
钱没给他们带来幸福,街上一家银行被抢,他们成了嫌疑犯被关押在狱中。舅舅、母亲又惊又怕,暗夜里碰翻了小油灯,引起大火,终于葬身在火海之中。
子英查出了梁月波、绮云的舞弊勾当。消息泄漏,这对狼狈为奸的男女逃之夭夭。何家的渔业公司倒闭,子英的计划也流了产。
当何仁斋看到子英正在大厅里和小猫、小猴交谈时,便将满腔怨气发泄在这两个穷青年身上,连骂带打,小猫、小猴急忙跑了出去。子英也紧追了出来。
何家终于破产,何仁斋一气身亡。
久经折磨的小猴,终于承受不了身心受到的摧残,在当船工时摔倒病危。
既是同胞妹妹,又像姐姐的小猫背着小猴,从医院里一步步沉重地走了出来。小猴傻乎乎地不知死亡已在临近,望着流泪的妹妹,望着同命运的船工伙伴,还在嘻嘻地笑着。他渐渐陷入昏迷。在那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唯一的请求,是要小猫一遍、一遍地给他唱《渔光曲》……。
抱着走向死亡之路的小猴,小猫以发自心底的悲愤之音,唱起了那首儿时朝夕陪伴他们的《渔光曲》:
……
鱼儿难捕租税重,
捕鱼人儿世世穷,
爷爷留下的破鱼网,
小心再靠它过一冬!
【鉴赏】
《渔光曲》的艺术特色, 自然是和它的那首主题歌“渔光曲”的贯串,反复吟唱,抒情传意分不开的。影片以此歌命名,歌曲又因影片而传扬四方,动人心弦。
蔡楚生编导的这部名片,正诞生于中国电影由默片向有声片过渡的转折时期。除了对白配音外,歌曲则已被录入影片的声带之中,成为那一时期歌唱影片的开端作品之一。
中国电影在30年代初,已十分重视歌曲,特别是主题歌的运用。其中,《渔光曲》的例子分外明显。那朴素、口语化的歌词,那抒情、清新优美的曲调,尤其是深沉、充满真情的韵味,不知感动了多少观众。
有人指责中国电影运用了歌曲和主题歌,是一种陈旧、落后的电影观念的表现,这是不尽符合中国电影的历史的。即便在默片时期,唱片配唱已起了一定的艺术效应,而有声片的出现,更为歌曲的运用开辟了新天地。
判断《渔光曲》的成就和作用,至少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在整体艺术中的效应。电影是一门综合性的整体艺术,歌曲是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有的影片不需采用歌曲,自可不必强求,但像这一影片那样,“渔光曲”确是起了渲染环境气氛,表达人物心绪感受,抒发表达主题思想的多重作用。可以说,她完完全全成为这门整体艺术的有机部分了,而且使这一整体艺术更动人,更深沉,更富有艺术感染力。二是运用得恰切自然。除了在影片序幕里,编导者以这一歌曲点出了内涵主题外,后来的几次出现,都在情节、人物关系的必要时刻,如童年时,小猫为了借子英的课本学习,子英要她以唱这首歌作为条件;如她和小猴到了上海,在街头随舅舅卖艺度日,正巧演唱此歌,引来了从国外回来的子英的注意,终于意外重逢;最成功的,则是结尾时那一长段戏:小猴受伤垂危,小猫扶着他瘦弱的身驱,重又唱起了他最爱听的《渔光曲》。歌声伴着那一个几分钟的长镜头,充分揭示了她内心的痛苦,也表现了他们难舍难分的双胞胎兄妹之情。三是独立的艺术价值。“渔光曲”既是影片整体艺术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相对具有独立的审美效应和作用的。该片放映之后,这首歌曲便广泛流传,成为人们非常熟知的一支大众歌曲了。四是具有革新和创造意义。二三十年代时,流行一时的多是些充满洋味和靡靡之音的歌曲,“渔光曲”从内容至曲调,都开创了一代新风。这不仅是电影歌曲创作的一件大事,也对音乐创作和其他文艺领域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五是影响了其后中国电影歌曲创作的发展。无声片时期, 由于客观条件所限以及主观创作力量薄弱,电影歌曲并不发展。30年代初,进步文艺工作者,包括音乐工作者开始投入电影界,利用电影由无声转向有声的大好时机,创作了一系列优秀的电影歌曲,“渔光曲”便是其中之一。此后,电影歌曲创作日渐受到重视,成为中国电影发展中重要的审美构成因素之一。在中国电影80多年的历史中,30年代无疑是电影歌曲丰收的时节,尔后,至抗战胜利后的40年代, 以至解放后的新中国电影时期, 电影歌曲一直长盛不衰,延续至今。
除了歌曲的显著特色外,《渔光曲》的取材和构思特点也值得重视。可以说,《渔光曲》等影片,开创了中国电影努力反映劳动人民的命运的新篇章。编导蔡楚生, 自幼在渔村长大,对这方面的生活有深切的感受。但当时的观众看惯了才子佳人式的电影,能否接受这类新题材,新内容,新人物呢?这还是个未知数。
取材虽然重要,关键仍在如何反映和表现,以及能否深深吸引观众。年青时代的蔡楚生,师承中国电影的开拓者郑正秋,编导手法注重于传统情节结构模式。《渔光曲》仍有这一特点,它表现了渔民和渔霸的矛盾斗争,而采取的则是一对双胞胎——小猫和小猴20年间的命运起伏和变化,悲苦不幸,生离死别。像这样一种以人物命运为主的情节剧,是比较适宜广大观众的观赏口味的。只是蔡楚生又超越了郑正秋,它不再将人物的命运和情感封闭于狭窄、单一的情节链中,而将视野扩展到了比较真实,比较开阔的社会生活中去。从影片中,人们不仅能看到南方的渔村风貌,贫富对立,更以浓郁的兴味透视着正在兴起,发展,五光十色的大都会上海的情景。从中可以看到,封建式的渔村正一天天衰败下去,改良、工业救国也只是一种梦想,而帝国主义的势力和爪牙正在吞噬着中国。这,多少预示了中国社会变化和发展的一种趋势,对观众是有一定认识价值的。30年代的一批优秀电影,无疑是一部形象化的社会史,文化史,是融娱乐、审美、教育、认识功能于一体的。在这意义上,蔡楚生的《渔光曲》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开拓作用。
《渔光曲》也较好把握了情和理、观赏和教化的关系。作为一部半个多世纪前的影片,片中有些人物确有脸谱化、简单化的弊病;有些情节也过于人为和巧合。但就其总体和主要人物而言,还是颇能打动人的感情的,如那种真挚、亲密的兄妹之情,如下层劳动者的处境等。影片还在造型处理上有所追求和体现,如开端两名双胞胎降生时的剪影式构图,如结尾时小猫抱着垂危的小猴唱着“渔光曲”的长镜头等,都是较有艺术感染力和审美效应的。这反映30年代的中国电影,已开始重视这门大众化艺术的情感作用,以情动人,而决非是简单的教化、劝导、训喻。但《渔光曲》也并不忽视电影艺术应有的教化功能,寓教于乐,情理一体。从《渔光曲》,人们不能不对那个人吃人的社会产生一种愤恨之情,特别是能加深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一点认识。
耐人寻味的是,《渔光曲》于1934年上映时,曾轰动上海,连映达三个月之久。1935年,它又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荣誉奖,成为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故事片。可见,它是在群众中扎下了根的,也是引起了世界电影行家的注目的。其历史功绩和艺术价值,都已在中国电影史上获得了定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