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卡》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1991 彩色片 108分钟
美国图奇斯通影片公司摄制
编导:彼得·威尔 摄影:杰弗瑞·辛普森 主要演员:杰拉尔·德帕迪厄(饰乔治·弗莱) 安迪·麦克道威尔(饰布朗蒂) 贝比·纽维尔(饰劳伦) 戈瑞格·埃德曼(饰费尔) 罗比特·普罗斯基(饰布朗特的律师) 埃蒂安·菲力蒲(饰戈罗茨基) 玛丽-路易丝·威尔逊(饰西恩夫人)
【剧情简介】
布朗蒂是一位美丽善良的美国姑娘。在与恋人费尔分手后,这位酷爱自己专业的植物学家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在绿色植物的研究和培育上,她的全部志趣在于为城市的孩子们创造一个理想的成长环境。为了实现这一理想,她选中了一套带花房的高层住宅。但是,房委会规定:只有已婚夫妇才有资格住进这幢高级住宅楼。独身生活的布朗蒂为了得到这套理想的住房,在好友的建议和安排下,勉强同意与一位来自巴黎的法国青年进行违反美国法律的假结婚。
在“非洲咖啡馆”,布朗蒂和好友在这里与素不相识的乔治会面,以便一起去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布朗蒂的心情十分紧张。这时,乔治出现在大玻璃窗外,用手指敲着窗子。新郎新娘初次谋面,双方的目光久久地停留在对方的脸上。
“新郎”名叫乔治·弗莱,十岁辍学后,和他的父亲一样,像吉卜赛人那样到处流浪。五个月前,他来到美国想碰碰运气。可是他的签证还剩下六个星期就要到期了,届时他必须离开这个他从心眼里喜欢的国家。美国的法律规定,假如他和本地居民的姑娘结婚,一个月后就能够取得绿卡,即在美国的合法居住权。这就是他与布朗蒂 “结婚” 的动机。
手续办完后,双方都领到了各有各的用途的结婚登记证。望着另一对身着结婚礼服的新人正在热烈接吻,这对 “新婚夫妇”却只握了握手,笑着说:“很高兴和您结识。”临别时,乔治说:“我不会忘记非洲的。”布朗蒂猜到他指的是那家他们初次相识的“非洲咖啡馆”。她随即说:“祝你创作出更好的作品来。”“作品?”原来他是以作曲家的身份被介绍给布朗蒂的。
布朗蒂谎称自己的丈夫正在非洲研究音乐,顺利地通过了房委会的询问,得到了她梦寐以求的那套住房。第二天,她摘下了手上的结婚戒指,去参加“绿色游击队”植树活动。干完活之后,她和费尔等人来到“非洲咖啡馆”进餐,让她惊奇的是,那来回跑堂端菜的正是乔治。她向朋友们建议换另一家餐馆,但别人都执意留下,她只好用菜单遮住自己的面孔。乔治已经看见了布朗蒂,在其他人点过菜之后,他坦然地问她:“这位小姐点什么?”停了一下,他又说:“也许该称呼您夫人吧?”看到乔治那自然而又顽皮的笑脸,布朗蒂也会心地笑了。
布朗蒂回家后,正在她的绿色王国中忙碌时,意外地接到移民局监督员戈罗茨基的电话,说他明天下午要和西恩夫人一起来了解一些情况。布朗蒂的律师曾经告诫过她:如果假结婚的事情败露出来,她将被起诉,她将退回这套住房,而乔治不但得不到绿卡,还会被递解出境。事关重大,布朗蒂赶紧去“非洲咖啡馆”找乔治商量对策。岂知由于乔治态度生硬,已被解雇了。多亏了乔治的一位朋友,第二天他才第一次进了“妻子”的家。他刚进门,移民局的两位官员就紧跟着进来了。乔治随机应变,顺利地回答了西恩夫人提出的全部问题。眼看就要应付过去了,西恩夫人又问了一个问题:“出于我的好奇心,我想知道一下你们是怎么认识的呢?”由于没有思想准备,两个人临时编的故事确实有点令人啼笑皆非。正在这时,电话铃响了,这对“夫妇”谁也不去接电话,这引起了来访者的怀疑。而后来乔治的补充和解释更引起了狡猾的戈罗茨基的怀疑。他在布朗蒂接电话的时候,向乔治提出了一个难以拒绝的要求:“我能去一下洗手间吗?”第一次踏进这套住房的乔治,根本不知道洗手间在何处,但也只得奉陪。他俩进入一条走廊,面前共有三个门,乔治推开右手那个门,突然一把拖把砸在戈罗茨基身上,乔治连忙说:“以前这里是洗手间,现在改为储藏室了,我的记性真不好。”他又推开左手那个门,是一间卧室,他又自我解嘲:“这间卧室虽然小一些,但还挺舒服。”最后他指着正对走廊的那扇门说:“这间才是洗手间呢!”这第三次,幸好让他猜对了。
移民局的来访使布朗蒂感到问题严重了。因为下个星期还要去移民局回答问题,她只得听从自己律师的劝告,请乔治来家里度周末,以便互相了解对方的家庭成员、简历、习惯、爱好、身高、体重、眼睛的颜色,直至一切生活细节,包括牙刷的颜色和化妆品的牌子,以应付一切可能提出的问题。乔治兴高采烈地应邀前来,还给布朗蒂送来两尾大金鱼。布朗蒂最怕的就是朋友们知道她干了这件“假结婚”的蠢事,所以她对乔治说:“你就是我的一个老朋友,一时找不到住处,在我家里暂住一时……”
两人一同去超级市场购物,在选择食品时俩人各行其事,乔治俨然成了当家做主的大丈夫。不巧在这里布朗蒂撞见女友劳伦,她躲不开,只好和她搭讪起来。正在这时,乔治推着小车凑了上来,而且主动邀请劳伦到家里去吃他烧的法国菜。当三人回到布朗蒂的公寓楼,看门人看见乔治就要他给自己的两个孩子讲非洲的故事,乔治刚摆脱看门人走进电梯,房委会的一位老太太又挤了进来,她对布朗蒂说:“弗莱太太,为什么那些移民局的人那么仔细地到处打听弗莱先生的情况呢?”“谁是弗莱太太?”劳伦惊奇地问。“是乔治的母亲。”布朗蒂顺口胡编。乔治又接着说:“她在非洲去世了。”劳伦赶忙道歉。
劳伦在布朗蒂家吃的这顿中饭十分开心。她对布朗蒂的这个法国朋友大加称赞并邀请他们一起去参加她母亲举办的招待会。布朗蒂知道劳伦的父母很快要迁居,劳伦的父亲要把家中的珍稀植物都送给布朗蒂,所以她决定去参加劳伦双亲结婚40周年的晚宴,但绝对不能带乔治去。她换上晚礼服,面对镜子犹豫不决地梳理着头发。一会儿把头发扎起来,一会儿又放下去。她对乔治吩咐了几句,就要出门了。正在这时,她听见乔治说:“放下来!”“什么?”“放下来更好看。”布朗蒂当着乔治的面,未发一言,但走入电梯后就把头发放下来了。
本想把乔治一个人留在家里的布朗蒂,在晚宴刚要开始时,看到盛装的劳伦领着乔治走了进来。酒筵过后,人们邀请被劳伦介绍为法国著名音乐家的乔治弹一首钢琴曲。布朗蒂心中暗暗叫苦,真怕他当众出丑。乔治坐在琴前,好像在酝酿感情,但他让大家等的时间委实太长了,人们面面相觑,布朗蒂如坐针毡。突然,乔治舞起双臂砸向琴键,满头金发随着乔治完全投入的激情上下飞舞,琴声如暴风骤雨,震得钢琴上的鲜花左右摇摆,酒瓶酒杯颤动不停,乔治的双手在琴键上狂扫不止,正在大家听得出神时,琴声嘎然而止。乔治说了一句:“这不是莫扎特。”接着又弹出了像是“大珠小珠落玉盘”般的轻柔旋律,琴声如泣如诉,主人和来宾们交换着赞叹的目光,一位熟谙音律的老夫人热泪盈眶,在乔治的请求下,解释了作曲者的意图:希冀绿色充满人间,即使是没有玩具的穷苦孩子,也能够在万树丛中,向着充满欢笑的天堂不断攀登……
乔治和布朗蒂愉快地回到家里,继续准备着下星期的“口试”。布朗蒂指着相册,向乔治介绍过去的朋友和同学们,乔治指着一张相片中的男孩问:“他是不是第一个吻你的人?”布朗蒂羞得满面绯红:“你不该问这个。”为避免僵局,她建议睡觉。乔治睡在客厅沙发上辗转反侧,布朗蒂在自己的卧室,紧张地注视着门把手。突然乔治高声问:“你睡在床的左边,还是右边?”布朗蒂知道他还在“准备功课”,答道:“在左边。”乔治自言自语地说:“那么,我在右边。”
第二天是星期天,他们一边在公园里散步,一边“复习功课”,布朗蒂问乔治为什么要和她结婚,乔治顿时语塞,想不出答案。布朗蒂半真半假地说:“爱我的理由那么难找吗?”乔治认真地说:“是因为你,我又开始对音乐发生兴趣了。这是实话。”
路上,布朗蒂见到费尔,叫乔治先回家等她。费尔和她一起吃了晚饭,然后送布朗蒂回家。借着酒意,费尔坚持要进布朗蒂的套房,布朗蒂执意不肯让他进家门。正在争执的时候,乔治突然从门内冲出来,抓住费尔的衣领,向外猛推,大声咆哮着:“我是她的丈夫。你怎么敢对我妻子这样非礼?”费尔大惊:“布朗蒂,这是真的吗?”布朗蒂被这意外事件搞昏了头,她说: “是真的……”又说:“不,不是真的。”但费尔早已被乔治赶出大门。布朗蒂怒不可遏,抓起乔治的衣物,朝他扔去,吼道:“现在该你滚了!我受够了!”她把乔治又推出了大门。第二天清早,布朗蒂被门外的人声惊醒。开门一看,那位身材矮小的老太太正用手杖敲地,对着睡在门口的乔治喊:“快起来!楼道里不准人睡觉。”她赶忙对乔治说: “你的记性真坏,怎么又忘记带家门钥匙呢?”
两人及时赶到移民局,分别接受审查。由于准备充分,布朗蒂顺利地通过了全部盘查,乔治回答得也不错,只是问到“你妻子喜欢使用什么牌子的化妆品?”,乔治答错了。最不可容忍的是,他竟然说:“我把这个问题的答案也记在本子上了,只是没记牢。”一语泄露天机。
走出移民局,布朗蒂把结婚戒指还给乔治,祝他创作成功,早日领到绿卡。乔治接过戒指,问:“我们什么时候再见面?”布朗蒂说:“协议上事先没写这一条。”握手告别后,布朗蒂回到空荡荡的家里,怅然若失。突然门铃响了,她以为乔治回来了,兴冲冲地奔到门口。开门一看,原来是看门人送来一封信。打开一看,里面装着一份题名为“献给布朗蒂”的乐谱。附言是:“我在去非洲之前,希望在初次会面的地方再见你最后一面。”布朗蒂飞身下楼,赶到了“非洲咖啡馆”。隔着大玻璃窗,两人的目光相聚了。乔治快步奔向布朗蒂,布朗蒂扑到乔治的怀里。乔治说:“我马上离境,移民局同意你保留住房。”“我不在乎什么房子。”“我走以后,你可以更专心地在你的花房里工作。我会天天给你寄信,总问你同一个问题:我们什么时候重新聚首?”这时他们倒真像是一对新婚夫妇不忍分开。等在车旁的移民局官员不停地催促着:“快走吧,不然就要误班机了。”忽然布朗蒂问道:“我的戒指还在吗?”乔治赶忙从口袋中掏出来,给她戴上,“我的呢?”布朗蒂也替乔治把戒指带上。
乔治从容地走向汽车,布朗蒂心情平静地看着他离去,因为她知道,等待的时间不会是很长的。
【鉴赏】
在美国,和其它欧洲发达国家一样,工卡和绿卡是一个可怕的怪圈:没有绿卡,无法取得准许进行合法工作的工卡,雇主一般不愿冒险聘用“黑工”,而没有正式工作,无法获得过正常生活的谋生手段,也不能领到允许久居的绿卡。对于外国移民来说,这是最伤脑筋的问题之一。试图钻法律空子,通过假结婚来取得绿卡的例子,已属司空见惯。因此,移民局也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竭尽全力堵住这个缺口,这就是本部影片发生的故事背景。事实上,从经济不发达的第三世界涌向欧美的移民潮,才是今日发达国家的热门话题,而法国人移居美国的故事虽非子虚乌有,但实不多见,通过假结婚谋取住房权的例子更属凤毛麟角。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部影片所叙述的故事既无代表性,也无普遍性。奥斯卡评委未接受本片最佳编剧的提名,原因似乎就在于此。
移民问题原是一个十分严肃的社会问题,一对恋人在政权机关的压力下不得不暂时分手,也是一件相当痛苦的事。但影片却以轻松的笔调、诙谐的对话,嘲讽了美国的现行体制。移民局的两位官员戈罗茨基和西恩太太在布朗蒂家中进行调查时,他们打开公文包、拿出记录本、拧开钢笔帽又把笔帽套在笔上的动作,像两个机器人一样,动作完全同步,然后同时抬起头,毫无表情地注视着他们的调查对象。导演的意图十分清楚,这两个人代表的是国家机器,他们只懂得按法律条文办事,因为法律条文的漏洞很多,所以他们虽然很严格,但也很愚蠢。钻法律条文的空子,虽然要下一定的功夫,但在真正的爱情面前,法律也只是一纸空文。当乔治和布朗蒂通过“共同生活”互相了解之后,萌生了任何力量也无法阻止的爱情之后,最后紧紧地吻抱在一起,代表国家机器的戈罗茨基正在履行递解乔治出境的手续,看到这个场面,顿时显得束手无策,赶忙钻进了停在路旁的移民局汽车。爱情的力量无比强大,能够战胜任何意想不到的困难,这就是本片的主题。
扮演乔治·弗莱的演员是我国观众熟悉的法国红星杰拉尔·德帕迪厄。由于本片是由澳大利亚导演彼得·威尔执导的英语对白片,受到语言的掣肘,他的表演才华未能充分表现出来,委实令人遗憾,但德帕迪厄的个人魅力及其随心所欲的表演很快征服了美国观众,报界评论他首次在美国拍片的成绩是“发球得分”。与他拍对手戏的是著名影星安迪·麦克道威尔。她曾在《性、谎言和录像带》 中有过上乘表演。本片导演彼得·威尔选中这两位演员出演主角,可以说已取得了一半成功。事实上,《绿卡》就是专门为这两位演员构思出来的影片。导演、编剧和制片都是由彼得·威尔自己担任的。
彼得·威尔在这部影片中仍选择他所偏爱的文化碰撞的主题。乔治和布朗蒂的爱情故事是导演力图表现这种文化碰撞的契机,因此,他不着意刻画这对最终成为情侣的爱情之缠绵,而重点放在两人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乔治是个从国外来的既无固定职业又居无定所的移民,而布朗蒂是学有所成的中产阶级知识分子。乔治是倍受生活磨练的实用主义者,布朗蒂是从学校到实验室不谙世事的理想主义者,这位对所学专业酷爱已到狂热程度的园艺家,热爱绿色植物远远超过对周围人的感情。乔治因受教育不多又家境贫寒,所以更关心街头儿童的温饱,而布朗蒂却幻想着为所有的孩子营造一个绿色的天堂。总之,影片是两人逐步消除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互相溶入的过程。片尾那个长长的吻别镜头宣告障碍全部清除,布朗蒂这条潺潺小溪已汇入乔治那条奔腾咆哮的大河。故事结构巧妙节奏轻快,气氛时而紧张时而松弛,颇受美国观众好评。但欧美女权主义者对这部影片大加批判,认为该片文化差异的弥合是以女性全盘接受并附和男性为前提,是典型的男性中心主义。也有人评论彼得·威尔陷入了“奇特情侣”的老套,即穷小子与阔小姐恋爱属不般配的一对,是“青蛙王子”一类故事的翻版。一位美丽的公主接受了由丑青蛙变成的英俊王子,与之同餐共宿快乐异常,神话色彩掩盖了活生生的现实生活。
影片虽未在结构上有所突破,但却为观众勾勒了一幅西方社会的世态风情画。困惑工薪阶层的雇工失业问题,住房问题,婚姻的严肃性问题,都在影片中有所反映。观众不会忘记移民局两位官员戈罗茨基和西恩太太在布朗蒂家履行公务时,他俩的一连串机械性的动作完全像机器人那样步调一致,他们同时抬起头,毫无表情地注视着他们的调查对象。在布朗蒂和乔治为了获得绿卡和住房权,不得不硬着头皮凑在一起,像应付考试那样背诵对方的生活细节,连女人化妆品的牌子都不遗漏。这些细节、动作的安排不仅增添了影片的喜剧色彩,也表现了西方现代社会制度对人的个性的压抑。唯有片头黑人少年那激动人心的鼓声提示人们:在这个压抑个性的社会里,只有这种强劲激昂的鼓声,才能宣泄内心的郁闷。
《绿卡》获得第63届奥斯卡奖最佳原著改编提名的主要原因,在于编导彼得·威尔把一位虽图一时安逸又不乏对事业和理想的追求的美国姑娘和一位既务实又有些玩世不恭、以浪漫著称的法国人放在一起,使影片产生了很好的喜剧效果,使观众不时解颐,但当人们胁肩失笑的同时,又从内心深处因同情主人公的处境而为之担忧。比如戈罗茨基和西恩夫人进行“家访”那场戏,观众原以为例行公事已经结束,可西恩夫人又问到两人相爱的过程,刚刚把心放下来,又为他们如何应付这突如其来的问题而把心再提起来,当乔治说:“我们偶然碰上……就一见钟情了。对了,是我们去邮局取包裹时,互相把包裹拿错了……”布朗蒂插嘴说:“他拿了我的包裹,我拿了他的包裹。”乔治说:“原因是邮局的工作人员搞错了,当时下着大雨,我们都摇摇晃晃地在大街上走着……”他一边说一边站起来模仿着……。观众既觉得他俩胡编的故事和乔治的即兴表演滑稽可笑,又为他们的命运担心。因为这样的谎话连小孩子都难以相信,何况这两个专门从事调查的政府官员呢?戈罗茨基要乔治带他去洗手间时,不知所措的乔治竟然问来访的客人:“去洗手间干什么?”通常,当造访者向主人提出去洗手间时,主人是不该问任何问题的。乔治这违反人之常情的问话,既使人觉得可笑又为后面戈罗茨基调查布朗蒂的化妆品埋下伏笔,这一系列似在情理之中的问题,使不得不处于情理之外的假夫妻窘态百出,制造了一个接一个的噱头,着实使观众忍俊不禁。编导通过这些动作和语言的滑稽处理,把一个严肃的移民法律问题,变成了含有诸多黑色幽默的喜剧,使影片增添了观赏效果。
彼得·威尔曾拍过多部不同样式的影片,但美国喜剧样式还是首次尝试。美国这类影片的套子是:一对在任何方面都合不来的夫妻,终日争吵不休,但闹到最后,谁也不肯离开谁。最典型的例子是《纽约——迈阿密》和《难以忍受的贝贝先生》。把性格迥异的一对儿放在一起,可以制造取之不尽的笑料,乔治和布朗蒂就是这样的一对儿:他性格开朗,爱交朋友,一见劳伦就邀她去家里吃饭,劳伦请他参加家宴,他欣然前往。布朗蒂却不善交际,终日把自己关在绿色植物包围的天地里。饮食习惯往往是性格的反映:他在超级市场一把抓起一大块血红的牛肉,而她却捡了一包燕麦。肉食的乔治人高马大性情刚烈,素食的布朗蒂体型纤细性格温柔。导演用音乐来衬托两人文化背景的差异:优美的莫扎特大协奏曲陪伴着温文尔雅的布朗蒂,非洲黑人嘹亮的鼓声与粗犷豪放的乔治形影不离。对于空间的领悟俩人更是截然相反,导演通过门锁、紧闭的房门和温室中用铁栅栏隔成的蓝天,以及潜水艇般上下的电梯来表现布朗蒂心驰神往的世界,这种与世隔绝的愿望不仅不能保护她,还使她处于被动的地位。由于她的各个房门全部紧闭,乔治才无法为调查人员找到洗手间,以致调查更加深入,使得她后来真心爱上的乔治遭受驱逐出境的折磨。而乔治到了大自然中才能顺畅地呼吸,到了布朗蒂的家中,也更喜欢呆在阳台上,而不愿坐在空间狭窄的客厅。
这部影片不只是一部性格喜剧片,导演也充分制造了情景的喜剧效果,两人即兴编造的相识过程和乔治演奏钢琴前那长得令人难以忍受的等待;布朗蒂家中的壁纸、床单,连化妆品上都无处不是鲜花等等,都会使人感到滑稽。
由于乔治初到美国,英语尚不过关,所以彼得·威尔为他写的台词对白并不精彩,而让他通过眼神和形体动作来表达他的无限激情。而他那蹩脚的英语使他屡遭不幸,先是把布朗蒂误读成贝蒂,而使调查员生疑,后因记错化妆品的牌子而遭驱逐。对于一个外国移民,在未驾驭当地语言之前,本无言论自由可言,让他接受该国约定俗成的语言规范,如同让他屈从专制主义一样困难。
乔治离开美国前,有一个他仰望摩天大楼的俯拍镜头,他显得那么渺小,几乎要被象征美国的这座大楼压扁。没有绿卡,布朗蒂也许不必离开她那绿色的房子,但两人何时才能一起步入绿色的天堂呢?
《绿卡》这部影片也对真实这一概念进行了思考。乔治和布朗蒂向亲友邻居编造了一个曾在非洲生活的故事,实际上这只是两人初次在一个名叫非洲的咖啡馆相识的地方,但对他们来说,非洲就是绿色大自然的象征。温室中穿过绿色植物的长镜头,先停在正在写回忆录的乔治身上,又逐渐拉向回答乔治问题的布朗蒂。他们所讲的故事、杜撰的回忆录以及两人真实的情感在这里交融在一起,假夫妻变成了真恋人,共同对过去的编造却变成了现时,人的感情不同了,对于事物观察的角度也随之改变,连布朗蒂用来骗人玩的假照片,乔治也信以为真,照片原是真实的写照,但也可以特技加工。那么,世上的真实还存在吗?正是“假做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彼得·威尔对于画面力量的这一思考倒颇有新意。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