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用网捕捉了八面来风,
带回家一个丰裕的季节。
那些补网的无形之手,
抚摸着大海的日日夜夜。
网线折断、脱落之处,
是鱼儿饱食的年头。
这儿是捕风的圈套,
那儿是丰裕的门户。
是时候了,在蔚蓝的天空收获,
野茫茫的水天,川流着黑条纹的青鱼,
他们前额的皱纹中闪现鱼影。
现在他们得补网了,
微风正轻轻摇响椰树。
他们父辈的英魂就在椰树上,
英魂的手指在网线上轻奏冥想曲。
(周国勇、张鹤 译)
【赏析】
如果说《旱季》描写的是整个非洲旱季的荒凉景象的话,那么《补网》则表现的是加纳渔民在旱季的生活景观。加纳之前的名称为“黄金海岸”,是几内亚湾沿岸比较富庶的国家之一。和其他几内亚湾沿岸的渔民一样,加纳的渔民也是在雨季时节,乘着渔汛紧张地进行打鱼、捕鱼作业,而到了旱季则开始种地、补网等活动。渔业是加纳人民生活的重要支柱之一,也是被称为“黄金海岸”的原因之一,所以每年在旱季里补网就是加纳人的一项重要生产活动。诗人布鲁就是抓住了这一生活场景来对加纳人民辛勤而艰苦的劳作进行诗意的描写。
他们,那些世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在雨季渔汛到来的时节,日日夜夜、争分夺秒地在大海里捕鱼,像是要用渔网把四面八方的风儿吹到几内亚湾的鱼儿全都捕捞回家,把这整个雨季里丰裕的果实都带回家。而此刻,在雨季过去之后,人们坐在阳光下开始为下一个雨季的到来做着准备,他们把渔网都拿出来在阳光下晒、补。渔民们的手指在渔网上一寸一寸地抚摸,像是在抚摸着那些在大海里度过的日日夜夜。那些网线折断、脱落的地方,就是鱼儿奔向大海的门户,也是渔民忍饥挨饿的预兆,这一张张渔网就是人类捕鱼的精细的圈套,也是渔民丰裕年景的保证。当经过一个雨季的收获之后,是渔民们开始补网的时候了,在旱季蔚蓝的天空下,他们想象着下一个雨季到来时那野茫茫的水天一色的景象,还有那川流不息的黑条纹的青鱼,阳光下他们前额上的皱纹中仿佛闪现着一片青鱼飞跃的身影。这激励着他们的劳动热情,使他们愉快地为下一次捕鱼而缝补着每一张渔网,微风轻轻地摇响了渔民们身边的椰树,仿佛在为他们鼓掌加油。他们父辈的英魂就在椰树上唱歌,渔民们补网的手指在渔网上轻快地移动,如同那些英魂在网线上轻奏冥想曲一样优美动人。
这首诗歌的主旨是赞美加纳渔民辛苦而愉快的劳作生活,诗人紧紧抓住了补网这一极普通的生活场景,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对这一场景的前情后景进行虚构,从而让一个瞬间的景象具有一年甚至世代的时间长度。诗人是通过不断地转换视角来实现这一点的,他先是把目光定位在渔民捕鱼的时节,渔网带给渔民一个丰裕的季节;紧接着把视角转换到渔网上,说明了渔网对于渔民生活的重要性;然后从现在的视角去想象未来,想象下一个雨季到来时硕大的青鱼在渔网里翻腾的景象;最后通过渔民身边的椰树把目光又投到了过去,千百年来,渔民们世世代代都这样度过了他们辛劳而又怡然自得的生活。作者的视线在过去、现在、未来之间游走,读者所看到的意象之间既有外在逻辑联系,又有内在的统一情感贯穿始终,使作品在短小精悍的结构中具有开阔的视野,在瞬间的场景中具有永恒的时间意味。这首诗歌的语言反映了诗人一贯的特点: 简洁、生动而又极具形象概括力,意象充满生气,又有一种淡淡的轻灵感。
(杜绣琳)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