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宁颂 [英国]柯尔律治》读后感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安宁!我爱你的名字

胜过所有名声和荣誉!

你永远不会使我陷沉于

宗派的纷争,卑劣的诡计;

因为沉思的真理的宠儿呵!

我早已将青春献给了你,

并未等风暴骤起以怒吼使我丧胆,

我早已弃舟登上了坚定的河岸。

谁若对寻求你的神龛,

迟疑不决,步履蹒跚,

上帝就难得将你赐给他!

你的赝品餍足和懒散,

将会嘲弄这疲倦的俗子。

虚妄的希望和痛苦的忆念

将会搅扰心灵狂热而昏沉的梦:

前面浮着气泡,后面飘着阴魂。

但你将以温柔的手,

黎明时引我穿过熟识的草地;

并在那炎夏酷暑之中,

为我铺设青苔斑斑的坐席;

而当秋风聚合又吹散

沐着月光的飘流的云霓,

你最能引起思绪、把心弦拨响,

它如行云般轻盈,流月般安详。

感觉的心灵,追求的精神!

我愿把一切都向你献呈,

当我在心中暗暗描摹着

宏伟的远景未来的途程,

我又如隐士般冷眼睥睨

当代的人们当代的营生——

那狂热的梦魇般的充满血和奸诈的交易,

对其落泪实太愚蠢,付之一笑又太卑鄙。

(顾子欣译)

注释:

以“气泡”喻“虚妄的希望”;以“阴魂”喻对往事的“痛苦的忆念”。

【赏析】

雨果曾经指出,“浪漫主义……只不过是文学上的自由主义而已”,其目的“只求带给国家一种自由,即艺术的自由或思想的自由”。柯尔律治的这首《安宁颂》所歌咏的“安宁”就是人追求内心自由的体现。英国17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虽然带来了先进的工业化生产方式,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工业化对古典的自然美的破坏,以及资本主义的黑暗腐朽给下层劳动者带来的损害,都是浪漫主义者所厌恶的,所以,英国的浪漫主义作家都对现实不满,厌弃资本主义城市文明,而怀有愤世嫉俗、归隐自然的倾向。湖畔派三位诗人均蛰居于英国西北湖区,在美妙的自然环境中缅怀中世纪和宗法式的乡村生活,他们无法改变现实,就只好逃避现实,在边远的自然之境中保持安宁的心境,在这样的心境中写出温婉清丽的诗篇。

《安宁颂》可以说是湖畔派诗人隐居生活状态下的心灵日记,柯尔律治用诗的语言阐释了安宁的哲学内涵。安宁并不是毫无动静,而是一个沉思的状态,是诗人获得生存力量的源泉,它就像坚定的河岸一样,能抵御暴风骤雨、惊涛骇浪。诗人用风暴来比喻社会生活中的宗派纷争和尔虞我诈,安宁就是让主人公能够远离这些混乱,找到思想的落脚点,保持对生活的敏锐思考。对现实的不满止于思考,一方面显示了他们的消极与无力,另一方面也显示了他们对待世界的封闭性和主观性的态度。这种走向安宁的封闭是诗人们在现实中无法实现自己的想法和抱负之后在精神世界中找到的归宿。“风暴骤起的怒吼”是诗人对现实斗争的比喻,相对应的“坚定的河岸”则是湖畔诗人精神家园的诗意比喻。

诗的第二节,诗人对安宁的真谛作了精妙的分析。首先,安宁是心灵真正的诉求,它不能有虚情假意,只有保持对安宁的虔诚追求,上帝才会赐予你安宁。诗人还对安宁作了区分,安宁的“赝品”是“餍足和懒散”,它带给人的是“虚妄的希望和痛苦的忆念”,而真正的安宁则让人进入“沉思”的状态,从而获得真理的启示。

真正的安宁也是美好心灵的培育者,诗人把它比喻为温柔的少女,它指引着我们在炎炎夏日寻找清凉的坐席,只有处于安宁之境,人们才能够神思于天地,在心中唤起轻盈和流丽的思绪,作美好的遐想。最后一节,抒情主人公表明了自己的生活态度,他将追随这安宁,保持诗意的感受和思想的活力。这安宁需要遗世独立,对现实中“那狂热的梦魇般的充满血和奸诈的交易”冷眼旁观,看透其荒谬的本质。

湖畔派诗人从歌颂法国大革命到产生抵触情绪,到寄居英国西北湖区,放情山水,缅怀逝去的宁静的中世纪农村生活,对现实社会运动是保持距离的,直到拜伦和雪莱,才将英国的浪漫主义的积极性推向高峰。和湖畔派诗人相比,这两位诗人加强了对现实的关注,更具批判精神,成为时代的同步舞者。拜伦和雪莱的追求是现实的,柯尔律治在本诗中所体现的追求则是内心的,这种内心宁静之追求更像是全人类意义上的。人类天性中就有对于自然的依赖和迷恋,对这种天性的任何破坏和阻挠都是对人性发展的异化,诗人对这种天性的追求就是对资本主义工业化对人性之异化的对抗,这对抗虽不表现为现实的斗争,却有永恒的意味。

(俞超)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