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莉塔》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作者:[美]纳博科夫
类型:小说
背景搜索
本书成书于1955年。作者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899—1977)出身于俄国彼得堡一贵族家族,儿时便显露出惊人的语言天赋,6岁时便能自由运用英语和法语。十月革命后,他随父母流亡西欧,毕业于剑桥大学,此后辗转柏林、巴黎,一边以教书为生,一边用俄语进行创作。1940年他为躲避纳粹迫害,来到美国,改用英语创作。写作《洛莉塔》时作者已年逾50,该书写作历经磨难,面临的困难超出了他心理上的准备,多次打算把未完成的书稿付之一炬,幸亏妻子及时阻止,小说终于于1953年完成。但小说因描写一位中年男子与12岁少女的畸恋而遭美国四家出版商的拒绝,最后才由巴黎一小出版公司出版。当年,只有英国作家格雷厄姆·格林打破评论界的沉默,公开表示《洛莉塔》是1955年度的最佳小说。3年后美国出版该书,迅速刮起“洛莉塔旋风”,上市第4天就加印3次,3周内售出10万册,将近一年位居《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与此同时,也有人抨击纳博科夫是色情作家,《洛莉塔》是部淫书。但时间让人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它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20世纪60年代,纳博科夫与索尔·贝娄、诺曼·梅勒等八位作家一起被评为美国当代最重要的小说家。
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彭晓丰、孔小炯翻译的《洛莉塔》是较好的译本。内容精要
我是汉勃特,1910年出生在巴黎。我家拥有一家豪华旅馆,我在这个世界里健康幸福地成长。安娜贝尔是我少年时代的女友,她美丽温柔,我与她在灵与欲方面都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我爱她正如她爱我,但她却在外出度假时患斑疹伤寒过早去世。成年后我对安娜贝尔似的少女仍如痴如迷,尤其是9岁至14岁的早熟少女,我称她们为“宁芙”。
在度过了漫长的毫无规则的四处寻找少女尤物的疲惫生活之后,我娶了瓦莱莉亚。但她不久就有了外遇。这时,我的一位亲戚在美国过世,我将去美国继承遗产,我们的婚姻也随之结束。
到美国后我做了些悠闲的工作。后来,我得了一场病,病后,我到一小镇疗养,租住在寡妇海兹太太家。我迅速地爱上了海兹太太的女儿洛莉塔,12岁的她活脱就是当年的安娜贝尔,天啦,我的欲念已无法自拔。洛莉塔也像典型的“宁芙”一样,欲念张扬。与此同时,海兹太太也对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促成我们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她将碍手碍脚的洛莉塔提早送到夏令营。
为了能长久见到洛莉塔,我与夏洛特·海兹结婚了。可是,一天早上夏洛特偷看了我的日记,知道我真正感兴趣的是她女儿,当即便夺门而出,竟就此死于车祸。
我向洛莉塔隐瞒了她母亲去世的消息。并计划在别人还来不及通知她以前就从夏令营带走她。我买了各种礼物去了夏令营,告诉她她母亲在遥远的地方患了重病,我们现在驱车前去探望。
第一夜,我们在“迷魂的猎人”旅馆住宿,为了实现占有她的欲望,我殚精竭虑。早晨6点15分了,我的愿望看来快落空时,一直惊敏警戒的洛莉塔却主动与我做爱。其实她早已不是处女。
此后,我们辗转旅途。住各种各样的旅馆,尤其钟爱汽车旅馆。为了让她献出一次,我总要费尽心机。她要求颇多、暴躁易变、聪慧狡黠,常让我头疼,然而她又是那么迷人。
我们回到东部,洛莉塔也进了当地一所中学,迷恋上《着迷的猎人》的话剧排练,变得更善说谎和伪装了。我总觉得那个编剧奎尔梯对我是一种巨大的威胁。我很快便带上洛莉塔开始了第二次横贯大陆的旅行。一路上,总感到有人在盯梢。洛莉塔在艾尔芬斯通小镇患病住进了医院。7天后,她带着自己的箱子从医院与人私奔了。
两年来,我四处寻找洛莉塔。其间与一个叫莉塔的姑娘相交,她晕晕乎乎却善解人意。就在我决定放弃寻找洛莉塔之际,却接到了她的来信,她说她已结婚了,还有了身孕,恳求我经济上的资助。我当即便给莉塔留下便条,驱车向洛莉塔所在的科尔芝赶去。我在贫民窟找到了她。17岁的她已青春不再、美丽不再,她跟一个叫狄克的工人住在一起。我让她跟我走,让我来照顾她,她拒绝了。我给她留下现金与支票,逼她说出当初诱拐她的人正是奎尔梯后便离开了。
现在我只剩下一个目标,那就是杀死奎尔梯。正是他毁了洛莉塔和我。我找到了他,在一场显得荒诞而滑稽的搏斗中,我开枪杀死了他。我也人了狱,并被判处死刑。在临刑前的56天里,我写下了这部《洛莉塔》,我要让我的洛莉塔在我的文字里得到永生。
知名篇章
以下选自《洛莉塔》第4章,是汉勃特对自己与安娜贝尔的回忆与思索。当他问:“洛莉塔,你也是如此爱我吗?!”生动展示了汉勃特身上具有的大部分悲剧性和喜剧性因素。行文美妙,抒情中夹着怅惘和忧伤。我一次又一次翻阅着自己这些伤感的回忆并不停地扪心自问,是不是在那个遥远的夏天的五彩光环中,我的生命已经开始了断裂,是不是我对那个小姑娘太多的欲望,成了我与生俱来的特异禀赋的最初证据呢?当我试图逐一分析我的渴求、动机、行为等等这一切时,我终于在这些记忆中的画面面前屈服了,它们使我的分析充满了漫无边际的选择,而每一个可见的路径都错综交叉而不见终点,终归于一幅我旧日生活的令人癫狂的复杂图景,我终于相信洛莉塔和安娜贝尔是我生活中某种梦幻般的命定的劫数。
我还知道,安娜贝尔的死带来的打击强化了那个噩梦般的夏天的沮丧,使之成了我青春岁月中那些凄凉日子里的任何浪漫追求所无法穿越的永恒障碍。我们之间灵与肉交汇产生的那种完美和谐对今天那些注重实利、行为粗鲁和思维刻板的年轻人而言,也许仍将是难以理解的。在她死后很久,我仍能感觉到她的思绪在我的灵魂中飘游。其实还远在我们相遇之前,我就曾做过这样的梦,我们对照笔记,发现了许多奇异的共鸣。在同一年的同一个六月(一九一九年),我和她的房间里都飞进了一只迷途的金丝雀,而我们是住在相隔遥远的两个不同国家啊。洛莉塔,你也是如此地爱我吗?!
(选自《洛莉塔》,彭晓丰、孔小炯译,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妙语佳句
突然间,我们彼此都一下子坠入了爱河,这爱是那么迷狂,那么笨拙,那么大胆,又那么痛苦;我还应加上一句,是那么无望。
每当我追溯自己的青春年华时,那些日子就像是暴风雪之晨的白色雪花一样,被疾风吹得离我而去。
阅读指导
纳博科夫是位奇特的作家,《洛莉塔》是一部奇书。它玄机重重,指涉无数,是一部人物传记,一个浪漫爱情故事,一部游记,一个双重人格的故事,一部喜剧与悲剧。它几乎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英语语言的暗示性、歧义性、丰富性与多重性,因而任何剖解《洛莉塔》的做法都将是勉力而为的。
有人将汉勃特这个人物简单定义为一个淫棍,一个有恋少女癖的神经质患者。这样的说法有失偏颇。事实上,这样说的人是忘记了汉勃特的童年,在里维埃拉的黄金海滩,在月光抚慰的矮墙边,他与他的安娜贝尔就抵达了灵与肉的极致,这是他一生无法摆脱的慰藉之源,也是他无法摆脱的宿命。对成年后的汉勃特来说,安娜贝尔已不仅是当年那个鲜灵美丽、青春活泼的少女,而是他童年幸福的见证,是他曾达到过的完美,是他内心情感的全部观照,是他终其一生的理想。与此相比,人生其他的一切都苍白逊色。想要重抵幸福,就只有再获得安娜贝尔似的女孩。然而,这样的追逐注定是要失败的。
汉勃特这种无望的追逐,这种对不复再来的幸福的执著,本身是严肃的悲剧性的。但在遇到洛莉塔之后,他就像小丑似的平添了许多喜剧因素。此时,他已四十多岁了,他已不再纯洁,道德感也成了他精神上的重负。他要获得洛莉塔这样的女孩,只能像一个工于心计的小人,时时戒备,处心积虑。他清楚地意识到洛莉塔是他追求幸福的最后一次努力了。而洛莉塔作为“宁芙”而存在的时间也仅余两年了。时间紧迫,在这场占有洛莉塔的肉体之战中,在继续与安娜贝尔未能完成的最后满足中,汉勃特就像一个被观念束缚的奴隶,既欺骗别人,也欺骗自己。而洛莉塔则是自由的,她完全听凭直觉与感性要求的指引,无拘无束,青春自由。最后,裁判这一切的是无情的时间。洛莉塔“老”了。一切都结束了。
作者深爱洛莉塔这个人物。事实上,洛莉塔从众多方面看只是一个典型的美国少女,是一个享受物质之乐的美丽姑娘。她的美在于她是艺术想像所创造的,是灵魂滋生出的对难以忘却的青春时代的回忆物。而作者对于艺术的追求胜于对道德也胜于对爱情的追求。
《洛莉塔》不仅是读者的慰藉,也是电影制片商与大导演青睐的目标。迄今为止,《洛莉塔》已有多个电影版本问世。导演们不断将他们理解的“洛莉塔”搬上银幕。或许,一千个读者就会读出一千个洛莉塔,有多少导演就会导出多少个洛莉塔吧。
阅读建议
《洛莉塔》是一部需要逐字逐句细读的书,它的细节本身就是美感的源泉。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到作者那种融抒情与嘲讽、崇高与滑稽、机智与愚鲁为一体的繁复风格。才能在那表面的一片混乱之中找出那条通往美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