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人祭》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波兰诗人密茨凯维奇(1798—1855)的诗剧。(诗人用这同一题目写了两个互不相同,只有表面联系的作品。这里介绍是《先人祭》第三部。)它以1823年沙俄政府在波兰逮捕、关押爱国学生组织“爱德社”社员事件为背景,描写了维尔诺地方已改成政治犯监狱的巴西尔神甫修道院中众囚犯在圣诞节前夕的一次聚会。时值深夜,几个年轻的囚徒秉烛走出牢房,他们唤出了同狱的难友,在诗人康拉德的牢房中聚在一起准备痛饮一番,欢度圣诞之夜。刚进狱的热果塔向大家倾诉了他在家里被捕的经过和沙俄当局最新的暴行,于是,欢乐的聚会马上变成了一场血泪的控诉,这些爱国志士以自己苦难的遭遇和所见所闻纷纷谴责了反动统治者的疯狂迫害,也表达了自己“为战友殉难、为祖国牺牲”的斗争意愿。
托马什是学生社团的首领,“苦难的先驱”,“第一条落网的大梭鱼”,他身陷囹圄受尽折磨,但斗志昂扬,头脑清晰。为了保存革命的力量他甘愿承担别人的罪名,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处处表现出一个爱国者无私无畏的品格。杨采夫斯基在宪兵的刺刀下和辚辚的囚车边毫无惧色,大声高呼“波兰不会亡”,表达了波兰人民反抗异族压迫的坚强决心。全剧的主人公康拉德是一位正直的爱国诗人,“伟大的歌手”,怀着复仇与解放的信念,他让思想“抛弃躯壳,张开翅膀,急速飞翔,”在美丽的幻想中始终不忘祖国的复兴和解放。当他的梦幻破灭后,他对上帝也发出了咬牙切齿的诅咒。康拉德爱国救国的方式反映了一个民族诗人特有的气质。作为革命志士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对立面,作者还集中地揭露了沙俄政权在波兰的总督沃西尔佐夫。他是波兰人民的仇敌,镇压学生运动的刽子手,诗人从各个侧面突出了这个恶贯满盈的人间恶魔,写他必将在地狱中受到最严厉的惩罚,如同他的帮凶们一样得到应有的报应。全诗通过对爱国志士们革命精神的赞颂和对残民以逞的沙俄统治者及其走狗的鞭挞,忠实地反映了19世纪波兰人民为了民族解放事业与入侵者展开的英勇斗争,表明了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
全剧充满善与恶的鲜明对比,在这种对比中表现尖锐的民族矛盾和人物性格,采用了具有民族风格的“先人祭”形式,让人物在歌唱和朗诵中达意抒情,语不惊人而情真意切,富有艺术感染力,诗剧高度的艺术成就和深刻的爱国主题相结合,成为波兰“民族遗产中一颗巨大的钻石。”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