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易顺鼎《湖天光景入空濛》登山临水写湖山景色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丙戌十二月二十四日雪中游邓尉三十二绝句(其二十三)·易顺鼎

湖天光景入空濛,海立云垂暝望中。
记取僧楼听雪夜,万山如墨一灯红。

这组诗作于清光绪丙戌(1886年)岁暮。邓尉,即邓尉山,在今苏州西南,因汉时邓尉隐居于此而得名,又名玄墓山,山上山下,遍植梅花,为吴中一大名胜。易氏自称“生平所为诗不下数千首,盖行役游览之作居其大半,而山水诗尤多”(《琴志楼游山诗集》),丙戌前后,作者徜徉吴下太湖山水间,游邓尉时,适逢下雪,遂诗兴大发不可收,连作绝句三十二首,其诗或写景,或怀古,或抒情,此为其二十三,述雪夜所见,从一“望”字写开去,取远景入诗,通篇又紧扣题中“雪”字,前半为望湖,后半则为望山,乃融湖光山色为一体之作。

自诗中“暝望”可知,作者之望,在夜色之中。极目远眺,湖面上云层低垂,烟波迷茫,水天一色,一派空濛,蔚为壮观。诗中之“海”,实指湖也,因此组诗之六有“一片西崦水上浮”句,可见此湖为邓尉山下那连接浩渺空阔之太湖的西崦湖。“空濛”两字,十分形象地写出雪夜湖景。试想,如非雪天,则于暝色中望去,定然黑黝黝一片,何“空濛”之有?正因雪花飘舞,赖雪光折射,才能在暮色中有一线朦胧,依稀可见那“海立云垂”之“湖天光景”。

三四句转入望山。此组诗其十八有“重听元(即“玄”)墓寺前钟,山径昏黄鬼气浓”句,则此处“僧楼”当为玄墓寺佛楼。邓尉山四周为绵延起伏之丘陵,作者眼光自湖面移开,便有远山映入眼帘,夜色中,山体色彩要比天空深,故形成一道道黑色的轮廓,诗中以“如墨”形容之,可见其时雪降尚未长久,远望去,山峰仍是黑色。在一派黑色中,僧楼上那盏红灯如一团火,显得分外醒目,其实,此时此地应还有另一种颜色——雪之白色,及诗中未写出的香雪海——梅花之白色。如此,则墨黑、火红、雪白,三色交相辉映,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在这冬夜,将邓尉一带山色湖光点缀得美不胜收。作者是颇有审美趣味的,他于诗、词散文外,也能丹青,故诗中色彩运用颇具匠心。雪花洒落大地,应是悄无声息,诗中用一“听”字,令人如闻其声,又活脱脱把飞扬之雪写活,更显冬夜之寂静安谧。

作者夙喜登山临水,游览行役“足迹所至十数行省,一行省一集也”(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他写山水,往往善于从大处落笔,描绘大自然之广阔图景。同是写雪景,他在四川峨眉山所作几首便写得雄健奔放,如“峨眉西望真奇绝,初日晶莹照银关”,“佛楼高坐亦雄哉”(《峨眉绝顶望大雪山歌》),而此诗,虽其景为天、湖、山,物象开阔、宏大,整首诗所造成的却是空明幽淡,半明半暗,神光离合之艺术境界,可谓是以诗作画,笔墨简淡、若隐若现,朦朦胧胧,得迷离恍惚之美。这当然与雪夜背景吻合,也是江南水乡阴柔婉秀之审美情调所要求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