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芳灿《摸鱼儿·据胡床深林独坐》感秋之词作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摸鱼儿·据胡床深林独坐》杨芳灿
韩景图有句云:“归来坐深林,悟到秋生处。”心甚爱之,作此以寄
据胡床、深林独坐,微茫天色催暮。碧云几叶流无影,窣地感秋成悟。秋有语,道还叩骚人,识我家何处。君应不误。想篱豆花边,凉蝉声里,依约认前路。
凄凉意,不数庾诗江赋。天然空外琴趣。伥伥我亦悲秋者,忍掐檀槽遗谱。拚睡去,枕半榻明蟾,梦与秋同住。玲珑窗户。正露沁莲池,夜深人静,花气冷如雨。

这是一篇感秋之词。

词的上片,铺衍韩景图诗意境。“据胡床”,背倚交床。“胡床”,即交床,程大昌《演繁露·交床》:“今之交床,本自虏来,始名胡床,桓温下马据胡床取笛三弄是也。隋高祖意在忌胡,器物涉胡者,咸令改之,乃改交床。”“微茫天色”,谓黄昏时分。起五句是说独坐胡床,身处秋林,傍晚时分,天上几片彩云划过,蓦然领悟到了秋心究竟是什么。“碧云”,青云,常用以指暮云,如江淹《拟休上人怨别》“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贺铸《青玉案》“碧云冉冉蘅皋暮”。“窣地”,一下子,韦庄《清平乐》:“云解有情花解语,窣地绣罗金缕。”下面是词人与秋的对话。秋说请问词人,您肯定知道我家在哪里,从何而生吧?词人说您的话当然不会错,您说得很有道理,风雅的文人怎会不知秋从何而来呢!我正是在竹篱野豆的花朵边,在高树晚蝉的鸣声中,悟出了秋的来历。“凉蝉”,秋蝉,蝉感秋而苦吟,命将终而声悲。

下片是词人对秋的感受。“凄凉意”,出自庾信《拟咏怀诗》之十一“摇落秋为气,凄凉多怨情”。换头二句,谓秋意凄凉,不下庾信的诗篇、江淹的辞赋所描述的状况。“庾诗”,即上引之诗;“江赋”,谓《恨赋》、《别赋》,有“春草暮兮秋风惊”、“值秋雁兮飞日,当白露兮下时”等句。“天然”,天赋。“空外”,天外。“琴趣”,词作,宋欧阳修词集名为《醉翁琴趣外编》。“伥伥”,无所适从状,《荀子·修身》“人无法则伥伥然”,注曰:“无所适貌,言不知所措履。”三句意为:秋意凄凉,秋容惨淡,秋气凛烈,其程度不在庾信诗、江淹赋所描摹之下,自然而然地,我也便是一个悲秋之人。“忍”,岂忍,不愿。“掐”,用手指轻按,此借指弹拨乐器。“檀槽”,紫檀木精制的弦槽;槽是琵琶等乐器上架弦的格子,李贺《感春》:“胡琴今日恨,急语向檀槽。”“遗谱”,前人遗留下来的曲谱。此句谓:我却不忍将这种悲怨写入词章中去。这一句是此词抒情的关键之笔,词中情感由此而转。“明蟾”,明月。“玲珑”,空明状。最后词人说:我便进入了梦乡,头枕半床月光,梦境和秋意融合一片,透过空明的窗户,正是露滴莲塘,夜深人静之时,秋的爽气、花的冷香沁人心脾。结尾是以静收篇,照应开头,完成感秋成悲到悟秋知命的过渡。

这阕《摸鱼儿》是妙趣横生的佳作。首先它一反前人一味悲秋的老调,另辟蹊径,在词作中将对秋的感悟与对生命的感悟打成一片。词题序言“心甚爱”韩的“归来坐深林,悟到秋生处”两句诗,但意思并不仅仅停留在对韩诗的隐括上,而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从秋之萧瑟中品出秋之静穆,感受自然与生命的终极回归。此情此景,为历代骚人所少有。杨词固多伤春悲秋之作,但摆脱这种常规,不为触物兴悲之情所困者,亦有所见,如“著意悲秋秋不语,何苦为秋憔悴?且领略、露花烟翠”(《贺新凉》)。这首词就是一篇“且领略、露花烟翠”的佳作。其次,这首词不拘泥于传统词章上下片叙事状物抒情达意的老路子,而是通篇描写人物的言语、情思、行为,以此表达对秋的全面感知、体味。词情抑扬有序,层层逼进,说出秋生于物,亦生于心,由物入心,复由心及物,秋意乃盛之理。——当然,这并非直直道来,仍须由读者诵其辞玩其味才能真正理解。今人严迪昌《清词史》云:“骚人悲秋,自古如此。可是,探觅秋来何处以及骚人之心何以通秋心,却少有人作此痴想,这自然是难以明言作答的。但愈是无理之问或本不必作此问的发问,有时恰好具有深契入理的妙趣。杨芳灿正是用这种深细的笔法来表现对‘秋’的感悟。”所析很有见地,今特略费笔墨迻录于此,以飨读者。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