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名句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

名句的诞生

宝钗分1,桃叶渡2,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

鬓边觑,应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辛弃疾·祝英台近

完全读懂名句

1﹒宝钗分:分宝钗以赠别,比喻夫妇别离。2﹒桃叶渡:渡口名,在南京秦淮河与青溪合流处。

她还记得与他分钗赠别,是在桃叶渡口,如今送别的码头已经绿柳成荫了。她害怕再登上高楼眺望,因为近来十天当中有九天刮风下雨。那令人断肠的景象:花朵在风雨中纷纷凋落,完全没人去关心,只有枝头上的黄莺凄惨地叫个不停,又有谁来劝阻它?

瞧瞧簪在鬓边的花簇,算算花瓣数目,预卜离人归期,才簪上花簇又摘下重数。昏暗的灯光映照罗帐,梦中悲泣着哽咽难诉:是春天的到来给我带来忧愁,而今春天又归向何处?却不懂将忧愁带走。

词人背景小常识

辛弃疾(公元1140—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辛弃疾20岁即参加耿京抗金义军,后来耿京不幸被叛徒张安国杀害,辛弃疾立即带人飞驰张安国所在金兵大营,活捉叛徒张安国;之后并没有马上杀害,而是连夜挟回南宋首都建康,斩首示众。不久辛弃疾归南宋,历任多处安抚使。任职期间,他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辛弃疾一生为抗金而努力,也因此遭到不少主和派人士进谗诽谤,不断受主和派小人污蔑,不得重用,也曾上过著名的《美芹十论》、《九议》,说明当时的军事、政治、地理、战争等形势,但没有得到当政者的重视。64岁时,好不容易为韩侂冑所用,调为知镇江府,当时辛弃疾兴奋到极点,谁料到才刚满一年,韩侂冑就被罢黜,辛弃疾只好回到铅山养老。后来政府再给他官职,他已经年老多病,无法胜任;终于在68岁时,大喊“杀贼”数声而死。

名句的故事

这阕词的写作时间无法断定,辛弃疾词多写切身经验,较少泛情的作品;所谓的泛情,是指如“闺怨”、“秋思”一类的题材。从内容大致看来,应该是某类经验题材。此词有别于其他多写豪放家国情怀的辛词,而以一种柔软缠绵的面貌呈现。刘克庄在《辛稼轩集序》中曾说:“公(辛弃疾)所作,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辛弃疾虽然以豪放词行,但写起婉约词来,缠绵悱恻、深刻动人,也不在晏几道和秦观之下。评论中指的,便是这一类作品。

这阕词中用了不少典故。“宝钗分”,为情人分别时,用女方头上的金钗掰成两段,双方各持一股以为信物,除了分钗外,也有分钿盒。钿盒是以珠宝镶嵌的盒子,可用来储装小物品或头饰如簪钗一类的东西;古代早有这种习俗,在宋以前的诗中很常见,如梁陆罩《闺怨》诗:“偏恨分钗时。”唐白居易的名作《长恨歌》:“惟将旧物表深情,钿盒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盒一扇,钗擘黄金盒分钿。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其中末二句,便是分钗、分钿盒的用情所在。而“桃叶渡”原为王献之与爱妾桃叶分别处,王献之有一次临渡,与爱妾桃叶离别依依,于是歌《桃叶歌》送之,后来因名此渡为“桃叶”。至于“南浦”的典故出自《九歌·河伯》:“送美人兮南浦。”后世便以“南浦”代称送别之地。词中“更谁劝”一句也有作“倩唤谁”。

历久弥新说名句

以“红”指花朵是十分普遍的,如大家耳熟能详的欧阳修《蝶恋花》中的“乱红飞过秋千去”。进一步体会,红是血的颜色,是热情、理想的代表。辛词中的“片片落红”,表面上描写出落红纷纷落下,实际上何尝不是写自己的情感片片失落?清朝龚自珍在临死前二年写的《己亥杂》其五中写道:“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则以凋落在土中的花朵比做自己的身世,表示自己忠于理想的心,死而不已。

“黄莺”在文学作品中是常见的象征,又称为“黄鹂”、“黄鸟”、“仓庚”、“鸧鹒”,在《诗经》《秦风》及《小雅》有《黄鸟》诗篇。黄莺动作活泼可爱,鸣声宛转动人,广受大众喜爱;形容一个人歌声宛转清脆,悦耳动听,便会说其声音如“黄莺出谷”。

然而当一个人失意、难过时,看什么都不顺眼,听什么都不对劲,尤其是在遇见难得的好事时,却因外在介入而成为干扰,动人的悦音甚至变成恼人的噪音。唐朝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诗中写一位思妇,好不容易睡着了,她正做着好梦呢,梦到自己忽然身处迢迢千里的辽西,期盼许久,终于能和征战中的丈夫重逢了。谁知道就在这关键时刻,竟被黄莺的叫声吵醒了,难怪她要“打起黄莺儿”。同样的用法,辛词中的“更谁劝,啼莺声住”,希望美好的黄莺不要啼,更是字字心酸,张力十足。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